学习中国古代史,
我们发现历朝历代都会有农民起义,
他们打出的旗帜便是“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等等。
这一方面反映了古代确实存在贫富两极分化的情况,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下层民众对社会公平的渴望。
事实上,
贫富差距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
直到今天亦是如此。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这个问题,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
那么,
古人是如何认识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
以及他们的解决办法又是什么呢?
春秋时期,
由于生产力水平还较为低下,
因此虽然存在贫富差距现象,
但远没有后代那么明显。
孔子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
他说:“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
故而提出“均”的思想。
而继承了孔子思想的儒家又一位思想家孟子则认为
“仁者不富,富者不仁”,
可以说这种看法是非常深刻的。
少数人的巨富,
不是他创造了比别人更多的价值,
而是盘剥了别人的劳动。
后来的管子学派也认识到控制贫富差距的问题
提出了“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于是,“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
即是说盐业生产者将大部分产品作为赋税纳与国家,
国家再进行统一分配,
以较低的价格卖给百姓,
以避免商人操纵市场价格,
损害百姓的利益。
此外还推行了“准平”的政策,
即丰收时,
政府征收老百姓手中多余的粮食;
歉收时,
政府将囤积的粮食投入市场,
以稳定物价,
避免不法商人哄抬物价。
这使得齐国国富民强,
成为了春秋首霸。
梁启超在总结先秦时期经济思想时说:
“我国之生计之说,常以分配论为首位,而生产论乃在次位也。”
用今天的话说,
合理分配才是把蛋糕做大的基础,
结成命运共同体才会使团队变强,
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不是看首富有多少钱,
而是看大众生活是什么水平。
到了战国时期,
我们知道发生了一件事,
就是井田制彻底瓦解。
原来的土地为周天子所有,
不能自由买卖,
后来私有化,
可以自由交易。
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产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那就是贫富分化,
社会秩序的割裂,
所以就出现了诸侯乱战。
秦国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利用军功制充分发挥了个体潜能,
这在大争时期对外扩张有利,
但是,社会公共资源的过度私有化,
就又成了统一之后阻碍经济发展的致命弱点,
所以二世而亡。
到了汉代,
桑弘羊认识到土地兼并的状况对国家兴衰的影像。
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困局,
一些儒家士大夫便提出自己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大贫则忧,大富则骄;骄则为暴,忧则为盗,此众人之情也。”
贫富不均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
因此,他主张“调均”。
他在《春秋繁路》里举了春秋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的例子。
公仪休位居相位,
有一天他回到家中,
看到自己的妻子在后花园里种了很多“葵菜”,
他便毫不留情的拔了,
告诫自己的妻子说:
“我作为宰相,是百官表率,有自己的俸禄,如果再去种菜,就是与民争利。这样很多菜农的菜便会卖不出去,导致他们的生活非常困难。”
这个故事便是著名的“公仪休拔葵”。
后来,
妻子虽然不种菜了,
但又干起了别的活——织布。
这下公仪休非常的生气,
二话不说便将自己的妻子修了。
这种做法我们今天肯定很难理解,
觉得公仪休这家伙也太不通人情了吧,
反而觉得他的妻子比较贤惠,
能够勤俭持家。
但是反过来想想呢?
公仪休位居相位,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当官的都跟着他搞副业挣钱,
那么那些菜农的菜、女工织的布就会卖不出去,
这样他们的生计便会出现问题,
这种行为无异于“与民争利”,
是非常恶劣的。
当然,作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士大夫,
在周王朝的社会秩序被颠覆之后,
就不再认可姜子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的说法。
儒家用“仁”来取代“天下为公”的思想,
忽视了人性的弱点,
那些贵族们为了得天下而装出来的“伪善”迷魂汤,
虽然可以起到一时的迷惑作用,
终究躲不过本性爆发时造成的宿命。
绿林、赤眉起义终结了西汉的寿命,
黄巾起义也摇动了东汉的基础,
三国两晋隔离了士族和庶民,
最终造成了五胡乱华的残局。
隋朝统一定下了科举取士的制度,
总算把华夏各族和各阶层又拢在了一起。
于是,就出现了大唐盛世。
唐代面对两极分化的状况,
政府采取了两手办法,
即“抑强”和“扶弱”。
在高宗时期出现“富者兼并,贫者失业,于是诏买者还地而罚之。”的状况,
即要求豪强将兼并来的土地归还给原主,
并对他们进行了惩罚。
但是唐代,
贫富差距依然存在,
陆贽提出:
“凡所占田,约为条限,裁剪租价,务利贫人。”
然而并无起到多大作用。
当唐太宗李世民的“水能载舟”思想大潮退去之后,
唐帝国的大船也搁浅了。
经过唐末五代的乱世。
又因为宋朝的皇帝并不是农民起义夺来的皇位,
因此对于土地兼并的情况没有多大体会,
故而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
这便使得土地兼并的情况愈演愈,
出现了“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的现象。
面对这种局面,农民生活不下去,
所以在宋初就出现了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安石提出变法,
后来的有识之士都呼吁采取措施来挽救两极分化的状况。
虽然在“抑强”发面收效甚微,
但“扶弱”方面却颇为用功。
针对这种情况,
朱熹提出了建立“社仓”的主张。
所谓的“社仓”
即指通过广泛接收社会捐助来救急贫苦人士和灾民的一种救助体系。
根据朱熹的设想,
每个州郡都应该设立一个“社仓”,
“社仓”里面可以囤积各种物资,
百姓有困难时可以低价贷给他们,
等有了收成再还;
另一方面遇到灾难时,
可以无偿发放给他们·····
通过以上这些内容,
我们发现古人对于贫富差距的状况其实早就有深刻的认识,
因此始终试图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如果哪个王朝控制失败了,
就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时候王朝便会岌岌可危,
面临着灭亡的风险。
比如南宋末年出现了钟相、杨幺起义,
他们的口号便是“均贫富,等贵贱”。
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
古人的措施未必适合于今日,
但其中的经验教训,
一些理念和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微信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