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有你的家族么?

U10574P1488DT20150319155205.jpg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一本《百家姓》,涵盖了中国绝大多数家族姓氏。姓名是中华名文化的脉承之一,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人们族群而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渐繁衍成家族。某些家族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传承发展成规模宏大的名门望族,更有甚者左右一国之政权。作者本人姓“林”,《辞海》解释说“林,姓也,史谓殷比干避难长林之山,因以林为氏”。大多数林姓族人皆以殷商比干为始祖,传说比干拥有一颗“七巧玲珑心”因直言进谏纣王得罪妲己,被妲己设计挖心而死,其妻避入深林产下一子名“泉”,遂后人以“林”为姓。我家乡的牌坊上就刻着这么一句“系出博陵入闽邦移桔里蕃衍麟书绵世泽”,让子孙后代谨记我族的祖源和迁徙之路。解读文字可得知我族起源古代博陵郡(今河北定州、深州市、饶阳、安国等地),晋朝随元帝“永嘉南渡”迁徙福建莆田,后我族一支继续南下至广东陆丰市建“麟书庭村”,繁衍生息至今已历近二十世有余。

林氏宗祠林姓虽然在历史上不是名门望族,却繁衍甚广,尤其以广东、福建二省、东南亚地区林姓人口皆排在前列。人才辈出的林姓家族更是以安东琅邪王府将军、黄门侍郎林禄,“九牧林”林披,隋朝时代南方楚国皇帝林士弘和其后裔周世宗柴荣天下闻名。林姓在中国只是人口大姓,而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一笔的名门望族、士族门阀却是这十个家族,史称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弘农杨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 、陈郡谢氏 、清河崔氏 、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温氏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

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李姓始祖即为秦国司徒李昙的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陇西李氏是著名的将门家族,涌现出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将星。魏晋时期天下大乱,李广十六世孙李暠自立为西凉王,成为李氏第一个国君。后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更是赏赐有功之臣李姓,使之成为一个庞大的族群,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远远超过了赵郡李氏。

李世民

弘农杨氏

即华阴杨氏,西汉元鼎四年置弘农郡,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杨姓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时官居太尉,人称“关西孔子”,著名的四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就出自他之口。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秉其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一时显赫。杨坚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朝代“隋朝”,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出了“十一宰相”、武则天之母杨氏,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乃至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让杨门光辉无比。

隋文帝杨坚

太原王氏、琅琊王氏

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族人是黄帝的后裔,“王”这个姓来源于爵位,意为“帝王之后裔”,其中晋阳王氏、祁县王氏是最主要的两大房支,晋阳王氏始祖为东汉时的王柔、王泽兄弟,祁县王氏始祖为东汉末的王允。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王氏世系如下:“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为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姬晋,名晋,字子乔,是东周灵王(姬泄心)的长太子,幼时天资聪颖,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太原王氏从战国末期开始走向政治舞台中心,涌现出许多文豪将星。王翦: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以王翦为师,王翦与大将蒙恬功勋卓绝,于是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其孙王元为避战乱,迁居山东琅琊,史称“琅琊王氏”。西汉末年王莽:废汉立新,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东汉末年王允、《兰亭序》的王羲之、唐代大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北宋王安石、《西厢记》作者王实甫、明朝圣人王阳明,这些统统都是太原王氏的后裔。

司马懿想灭王氏三族

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始祖为曹魏时期的典农中郎将谢缵与其子谢衡,兴起于曹魏,衰于南朝梁,至南朝末年走向没落。

谢氏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谢安,堪称把谢氏一族抬上历史的制高点——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八万人大胜前秦25万入侵者的奇迹,此战延续了中华华夏文明免遭北方蛮族的破坏,奠定了南北朝的基础。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相比其他门阀士族,谢氏在文学艺术方面贡献巨大。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

谢安

清河崔氏

崔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从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号称北方第一高门。秦朝时崔意如担任秦大夫,其长子崔伯基在西汉时期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治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清河崔氏由此而来。

曹魏时因崔琰、崔林二人勋业之盛,清河崔氏跻身魏晋顶级门阀之列,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大规模南渡,而清河崔氏仍根植于河北,具汉魏礼法传统,以儒家经学为本,力图对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进行汉化改造,至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崔宏、崔浩父子先后辅佐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为北魏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并积极推动了鲜卑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时将清河崔氏列为四姓高门崔卢王郑”之首,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唐代,清河崔氏出了23人做过宰相,俊采星驰,人杰地灵,然而随着唐末科举制度推行和“黄巢起义”促使北魏政权瓦解,崔氏也随着没落。清河崔氏有定著六房,分别为: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许州鄢陵房、郑州崔氏、南祖崔氏。其中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同姓,但互相并非分支,同样是高门士族。

崔燕剧照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源自古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南北朝时荥阳郑与清河崔、范阳卢、太原王并为中国四大望族。

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郑冲是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陵侯,西晋初名臣;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郑浑八世孙郑羲是北魏中书令,郑羲子郑道昭为兖州刺史,号称北方书圣。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书、侍郎、节度使等更多。声望达到鼎盛,其先贤或勤政于朝堂,或教化于州郡、或建功于边陲,都为社会经济文化作出贡献。

郑氏族徽

范阳卢氏

源自姜姓,齐国公卿高傒为卢姓始祖,其后人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

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卢氏与清河崔氏并称为“崔卢”,有“北州冠族”之称,北魏太常丞卢靖有三子,分别为北魏、北齐、北周三朝之帝师。范阳卢氏以儒学、礼学、书法等为家学名著于世,在东时即有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曹魏时有司空卢毓。

卢植剧照

太原温氏

温氏之先出自姬姓,太原温氏最为著名的是初唐温氏三杰: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兄弟三人。连唐文宗都感叹:“李氏君临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联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温等望族联姻的人还少。”

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