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中国能得以统一,全靠秦始皇嬴政能够一同六合,把战国时期从混乱的纷争拯救出来,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他统一了度量衡,又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南征北战。只是他在晚年开始苛政虐民,迷信仙术,动摇了统治的根基。
但在他奠定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下面,有这样一个蒙氏家族始终为他尽心尽力的效忠,成为了他的亲信心腹。不过他们又是何德何能,有什么来头,来当上这位“千古一帝”的心腹的呢?
蒙家对于秦国的贡献,要从蒙骜这一代说起。蒙骜本是齐国人,不过后来投靠了秦国,历任四朝,数次率军建功。凭借一身勇猛,先后夺取了韩国、魏国的十余座城池,让秦国的领地得以迅速扩张。
秦国当然并不满足于此,在秦始皇即位的时候,吕不韦被任命为丞相,蒙骜为大将军。委以重任的他继续着攻城掠池的工作,一直打到让秦国的疆域与齐国相接,把韩国和魏国三面包围,这才有了之后秦国能够一扫六合的基础。
蒙骜对秦国的忠诚还有一件趣闻轶事,当时范雎失去封邑原韩地的汝南,但他并不为此感到难过。
秦昭襄王就不信,问蒙骜说:“如果有一个城池被敌人围困,寡人就会愁得寝食不安,可是范雎丢了自己的封土,反而说自己毫不难过,寡人认为他这话不合情理。”
蒙骜就去拜见了范雎说:“我想要自杀!”
范雎也很惊讶,问他为何如此。
蒙骜回答说:“君王拜阁下为师,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但现在我蒙骜侥幸成为了秦国的将军,却眼看弱小的韩国夺走了阁下的封土,我蒙骜还有什么脸活着?还不如早点死了好!”这样的视死决心震撼了范雎,于是决心夺回汝南。
虽然这仅仅是蒙骜的一个趣事,但他为秦国死心塌地地为秦国效力肯定是有目共睹。蒙家因此受到了秦朝的厚待,他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蒙毅都成为了秦国的大将。
他也因此在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中得到“蒙氏秦将,内史忠贤。”的评价。
时间线来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之前屡建奇功的王翦、王贲两父子以及李信这样的将才逐渐退隐,不过蒙家始终活跃在朝廷一线。
但其实蒙骜的儿子蒙武并未能接下父亲的班,在后来秦灭六国的战争中,主要是依靠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作为中流砥柱。
但这样的有功之臣却在王朝建立时落幕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就是他们看透了秦始皇的本性,他们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这样醉心于权术的君王终有一天会清算到他们头上。于是他们赶紧溜之大吉,而蒙家似乎就没有这样的顾虑。
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家的蒙恬、蒙毅这两兄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心腹。
“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意思就是两兄弟帮助秦始皇处理全国的事情,一个在内行政,一个在外统兵。可以说,他们蒙氏双兄弟垄断了整个朝廷,没有其他的大臣敢与他们作对。
甚至说,当时荆轲刺秦为何能进到宫内,就是事先用礼物打点了秦始皇的心腹蒙嘉。
可以说,秦始皇能这么放心地把朝廷交给他们二人,给他们委以重任,都是看在他们爷爷蒙骜的面上。当然他们家风也始终以忠义著称,所以说才能得到秦始皇的重用。毕竟刚在建朝之初,权力机构自然需要自己的亲信把关。
此外,当时刚从战国时期过渡出来,依然有不少君主不服秦始皇的统治。于是有人就暗中使计谋划叛乱,而除了这样的内忧,外患也同时存在。匈奴在此阶段一直对秦国边境侵犯,于是秦始皇任蒙恬以重任,让他率兵抗击匈奴。
而蒙家的三代忠臣却没有为他们换来了一个好结局。秦始皇虽然是信得过这肝胆相照的一家人,但在秦二世的时候,就是人走茶凉了。
秦始皇下令让扶苏去监管蒙恬军队时,蒙恬还并没有意识到派系斗争的暗流正在朝廷底下涌动。而一直到秦二世的假遗诏送到面前,他才醒悟过来时代的变迁。
扶苏死于自己的贤明,而追随他的蒙恬则是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他一再劝扶苏回去重新请示朝廷,而扶苏却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说完便自杀而死。
而蒙恬本来是在秦始皇真遗嘱上受重用的亲信,却遭到赵高等人的篡改,同样将他逼死。不过蒙恬没有立刻追随扶苏而死,而是被囚禁在阳州。后来秦二世顺利登基,再派人来杀死蒙恬。
使者径直对他说他理应连坐而死,所背负的罪过太多。而忠诚的蒙恬并没有服罪,反而解释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但他也知道蒙家的时代已经随着秦始皇的倒下而消逝,他们家传的忠义在新的朝代已经不再有效。他沉默良久,想到自己所筑的万里长城,自己肯定挖到了地脉,这便是他的罪过。于是吞药服毒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