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官场上,人们习惯把丁宝桢和袁世凯两人称之为丁宫保和袁宫保,其它人的确很少这样称呼。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因为丁宝桢和袁世凯两人都当过山东巡抚,晚清的官场上,“宫保”这一尊称几乎成了山东巡抚的专属,今天大家熟知的宫保鸡丁就是源自于此。
“宫保”在清朝的官场上是一个尊称,与称呼大学士为“中堂”相仿。它的具体含义是指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两个宫衔。
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是古代的东宫属官,它源自于西周的“三公”和“三孤”。它的本意是皇帝给太子找的教习,老师,专门负责教导太子的官员。而且,由于配属东宫,这两个官职的级别仅次于当朝宰相,意思是,以后太子继位,他们就是未来的宰相,是皇帝留给身后辅佐新皇帝的官员。
到了清朝就变成官衔了,因为清朝的历代皇帝基本上不立太子,鉴于康熙朝太子胤礽的教训,即便立太子也不会真的派大臣去辅佐他。
清朝官制,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保正二品。而总督本职是正二品,巡抚是从二品。像给督抚兵部尚书和侍郎的例加衔一样,有了官衔,督抚的品级和俸禄会跟着提高。
道光朝以前,皇帝是把这两个宫衔用于笼络地方督抚,但不是每人都有,而是授予资深的督抚,很多甚至死后才授予,用于提高督抚丧仪的规格。
一般而言,总督授太子太保衔,巡抚授太子少保衔。这并不是皇帝想让这些督抚去给太子当老师,而是向外界表示,他们是皇帝的家人或亲近之人。在清朝,皇帝特重西席,上书房的师傅们往往非常受优待。而督抚在地方上很辛苦,有的甚至几十年见不到皇帝。而皇帝则借此荣衔表示,哪怕你天高皇帝远,也是我的近臣。获此荣衔的督抚们则与有荣焉。而有宫衔的督抚,就可以称之为宫保。
但咸丰以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洪杨军兴,东南糜烂,西北闹回乱,到处都在打仗,所有的督抚都是带兵打仗的统帅。一场大征伐下来,黄马褂、双眼花翎、封侯拜相,宫衔之类的激励就不那么当回事了。所以,咸丰以后的官场,称呼督抚为宫保已经很少了,像曾左李三位,早早就有爵位在身了,他们的身份是公侯,比宫保高出许多,因此没有任何人称呼他们为宫保。
但山东巡抚却一直被称呼为宫保,不管皇帝是否给他宫衔。丁宝桢是死后才被授予太子太保的,袁世凯则压根就没有被授予过任何宫衔,但他们从一开始当山东巡抚就被人这样称呼。
山东巡抚被称为宫保源自于山东巡抚衙门旧址。清朝山东巡抚衙门的前身是明朝德王府,尤其是山东巡抚衙门府前街上有个上面写着“齐鲁总制”四个大字的牌坊,那是原来德王府的宫门,因此,官场上一致认为,山东巡抚一职是名副其实的宫保。
明德王朱见潾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二子,他的母亲就是戏文里唱的那个万宸妃。朱见潾一开始封在德州,后来万宸妃认为德州太苦,于是朱祁镇把他改封济南,于是就有了大明湖畔的德王府。
清军攻打济南时德王府曾被烧过,但主要建筑还是被保留下来了。
德王府最有名的就是宫门,深得清朝文人的赞赏,一直把它当成济南的标志和象征来保护,也是清朝济南城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可惜后来韩复榘搞新生活运动,把那个宫门给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