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如何供奉家谱?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不只是文化,更是智慧。

我们都知道动物的寿命都是短暂的,人类是怎么从进化中胜出的呢?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智慧的传承和累积。

自古以来,人们的家谱都一直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传承着集体智慧。

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

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

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

而良好家风的形成,

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

中国人对祖先最朴素信仰,

是比其它任何宗教信仰都纯洁的精神信念。

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

更是一个民族。

家谱中的家训,

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等方面,

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

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

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

行为规范也发生了变化。

无论怎么变化,

人在社会中都不能没了规矩。

那些贪官污吏就是没了敬畏之心,

才会危害社会,

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国是千万家,

家是最小国。

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

一个家族,

往往在家法族规中

对家谱的收藏、保管

提出了严格要求,

如家谱必须将装进特制木匣(即谱箱),

供于祖龛之上,

或藏于书室之中,

不得随意乱放,

不可亵渎家谱。

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

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

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

必须定期续修。

因为每隔一段时间,

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

娶进媳妇,

增加人口,

还会逝去老人,

新增坟墓。

定期续修,

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

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

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

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

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

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

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

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

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

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

一堆五个,

下面三个,

上面对叠两个。

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

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

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

也是五碗,

再摆上五双筷子,

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

五大碗菜

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

摆鱼,寓意年年有余,

配有生菜,年年生财,

依次摆放。

盛以高碗,

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一般是在大年三十早上,

太阳还没出来时,

就摆(挂)上家谱和祭品。

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

请祖先回家过年。

在路口烧纸,

念叨祖先回家过年,

磕头礼毕,

提灯回家,

路上不许回头;

如果回头,

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

你在张望。

回到家门里,

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

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用的马桩。

将房门打开,

烧几张纸请到屋里,

来到家谱前,

点燃蜡烛,

点上香火,

拜上三拜。

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

定时上香,

每顿吃饺子,

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

以表示尊敬。

到大年初三晚上,

就要送年了,

把所有供品撤掉,

收好家谱,

放好备用。


在撤掉放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

两边贴上对联。

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

“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

“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

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

一直到正月十四,

再把家谱供上,

再去请祖先,

到正月十六再送祖先。

在煮元宵的时候,

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

各地祭祖形式或有不同,

但多半都是除夕夜悬影,

上元夜撤供,

亲朋至近的,

拜年时也要先叩谒祖先堂,

表示慎终追远之意。

按照这样的规矩,

在春节和元宵节供奉家谱。

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

把家谱收起来,

等明年再供。


谱箱不准挪作它用,

家谱不得鼠蚀虫蛀、污损油浸、

不能腐败霉烂、遗失散落、

不得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

违者,依家法处罚。

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

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

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

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

更是一种道德文化,

作为华夏子孙,

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

代代相传!

当然,

新时代新科技,

传统做法可能有些已经不可取,

但是,

尊道敬祖的精神不能丢。

我们中国之所以是礼仪之邦,

就是因为有规矩,

人所以为人,

就是懂规矩守规矩,

不像其它族类那样“自由”。

“自由”就是人类的天敌。

最近的肺炎和之前的非典证明,

坏了规矩,

没有了敬畏之心,

少数人的饮食“自由”,

害惨了多少人!

如果国家再不从战略角度规范少数人的另类行为,

像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就会无休止地发生,

还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不食不时”

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关注火星阁,注册数字家谱

宗亲登记请点击这里

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