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堂: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据说“田真哭荆”故事的发生地是在古京兆临潼县三田里三田村(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闫良镇三田村)。
田真一族传七世不分至南北朝,齐明帝萧鸾(公元494-498年间)亲表其门,敕“紫荆堂”额。后人以“紫荆堂”铭,垂训子孙,取其和气致祥,为传家之鉴。
孝义堂:河南省巩义市,三田故里
三田哭荆的另外一个版本,田氏有三子,长子真,次子广,三子庆,都娶了老婆,一直没分家,倒也勤俭殷实。老父亲辞世时,床前嘱咐,“人应勤、俭、孝、义为先,同心协力,和睦相处,家业必兴”。
谁知三个媳妇不愿意,怂恿丈夫分家。三兄弟扭不过,将家产三分,还剩下院里有一棵紫荆树还没有定属谁。三兄弟商量到夜晚,决定第二天砍了分木头。次日早上突然发现紫荆树枯死,全家震惊。
老大对树哭泣;“树全则荣,人和则昌,我们分家,树都不愿意,感到悲伤而死,我们还不如树?”三兄弟围树哭泣,感动了他们的老婆。决定遵守父训不再分家,后来被传为佳话“遵父遗言为孝,弟兄和睦为义”。
据说汉章帝在位期间,他的几个兄弟也不太和睦,每天都在争权夺位。汉章帝在洛阳闻听地方官员奏报“三田哭荆”之事时甚为感动,为了表彰田氏三兄弟遵从父母遗言的孝心和关怀乡亲的义举,同时也为了给自家兄弟以教育和警示,就把田家三人哭活紫荆树的故事作为典范满朝推广,并亲赐“孝义”匾额,把枣园改名“孝义”。至此“孝义”这一地名流传至今。隋朝称“孝义驿”;唐朝称“孝义乡”;宋朝称“孝义堡”;明清以后称“孝义镇”。
西晋在京都洛阳官居太子洗马、著作郎的陆机(陆平原公元261年-303年),从洛阳乘船经孝义时,作诗《豫章行》:“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三荆欢同株”成千古名句。
1991年9月1日巩县撤县建市,因三田故里发生的故事而得名孝义镇的义和巩县有着不解的渊源,巩义就由原巩县的“巩”加孝义镇的“义"组成建市时的名称。
贫骄堂:战国时候田子方做魏文侯的老师,一次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车拜见子方,子方不还礼。太子问道:"是富贵的人可以骄傲?还是贫贱的人可以骄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贫贱的才能骄傲!诸侯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国;大夫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贫贱的人如果自己的行为不合当官的心,说话当官的也不听,就到别的国家去,像丢掉破鞋子一样。富贵的人怎么能和他们一样呢?"
报恩堂:报恩堂不只是专指某一处,而是所有的田家祠堂都会设置这么一个地方。我们每一个族人,都是被父母带来这个世上,首先要报恩的就是父母;其次就是宗亲,他们给我们带来亲情,让我们在这个世上不孤单;第三就是老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他们则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田氏家谱,讲述田家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