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是中国古代传统历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组成。
关于十二地支的来历,没人能说得清,一般都认为是源于天文观测,是用于记录时间的核心符号系统。
风雷则认为十二地支是用于天文观测,而不是源于天文观测。
我们人类的基本认知肯定是由近及远,由易到难,不会一下子就总结出木星周期,“岁星纪年法”应该是在定义了十二星次之后事儿,所以关于木星(岁星)约12年绕天一周,古人将其轨道划分为十二段称“十二次”,每段对应一个地支,不能作为地支的起源。
十二地支的真正来源应该是十二方位,十二方位则来自四正四斜,人们确定了四面八方之后,发现东南和南东,西南、南西、西北、北西、东北、北东,还是会产生歧义,于是就定下了更精确的十二方位。
前面讲天干时讲了,干为日之总归,反映了太阳在一年之内的周期变化,其实就是位置变化,当然,也会用于一天之内的太阳位置变化,比如日上三竿。但用同一套符号表达两个周期变化记录时容易产生混淆,于是人们就根据十二方位另外创建了一套系统叫作十二地支。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也就是所谓时间其实都是位置,反映的是天体运行的周期变化规律。
因此,在奇门遁甲中,把一个时辰定义成一个局,就是局部变化的意思。一年共4320个局部变化,称为4320局。
微信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