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民间故事《西游记》中,唐太宗甚至与唐僧结拜为兄弟,可见唐僧影响之深刻。
其实,在真实历史中,唐太宗并未与唐僧结拜,不过,唐太宗确实对唐僧礼遇有加。
一个皇帝对僧人如此礼遇,在古今中外,其实并不少见。唐太宗如此看重玄奘,却让人感觉不解。
因为唐朝的统治者,以老子李耳的后人自居,于是自然而然信奉道教,有野史传闻,唐太宗是误服丹药而死,虽然没有确凿证据,却也从侧面看出李世民的内心底还是道教的铁杆粉丝。
唐朝时期,道教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再其次才是佛,这是贯穿整个唐朝的宗教地位的排序。唐武宗时期,甚至发生过灭佛事件,就是因为佛道相争,统治者崇道弃佛。
这件事的奇怪之处还在于另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玄奘当初是违背禁令偷着出境去取经的,朝廷为此还下了通缉令,让唐僧西行遇到不少障碍。
就这样一个违背朝廷禁令的僧人,为何回来后又会被隆重欢迎?
为何信奉道教的李世民却对违背禁令的唐僧礼遇有加呢?
从《旧唐书》、《大唐西域记》等史料中,我们可窥知一二。
首先得说说唐僧取经的背景,唐僧取经,正逢唐太宗李世民创造辉煌历史的时机,史称“贞观之治”,不但在经济上振兴了国家,在军事、文化上同样表现出了强势。唐太宗是一个马上天子,热衷于开疆拓土威耀四方。唐太宗也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君主,当时在朝廷做官为将的,有来自各国各民族的人才,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都为唐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僧西行之时,是贞观二年,也是李世民刚即位不久,国家承继隋朝末年之衰败,百废待兴,并且此时,北方的东突厥势力强大,经常袭扰。贞观元年,唐太宗刚刚继位,当时的东突厥颉利可汗便兵锋南下,直至长安城边的渭水之滨,李世民被逼无奈亲临渭水与颉利可汗讲和,史称“渭水之盟”,很明显,这次事件对于雄才武略的李世民是一个重大打击,才一登基,东突厥就搞这一出,明摆着不给面子。于是在接下来的四年,唐太宗将主要精力都用于对付东突厥,直到俘虏了颉利可汗。
消灭东突厥仅仅是唐太宗扩张计划的起点,他的眼光远非如此。后来,他又兴兵薛延陀,征服漠北。但有一块地方始终是李世民的心结,就是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地带。汉朝时期开辟西域,让西域诸国臣服,而他李世民当然也要做到。当时,丝绸之路上的霸主还是西突厥,唐朝要经营西域,简直是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麻烦就是不通地理,不懂语言,与西域诸国历来缺少联系,没有援手。
玄奘东归,是在贞观十五年,正是唐太宗开始经营西域之时。这里必须要介绍一下玄奘的西行之路。
玄奘并非第一位前往印度取经的僧人,在之前的南北朝,法显就曾西行。但玄奘的西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唐僧一路上,受到各国统治者的接见,待遇极为隆重。第一站就受到高昌国国王麴文泰的盛情款待,甚至不惜与唐僧结为兄弟。写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西游记》中与唐僧结拜兄弟的,其实是这位高昌国国王。高昌国国王耗费巨资资助了唐僧西行,并给沿途的所有国家国君都赠送重礼及国书,要求各国保护唐僧顺利前往天竺。玄奘的此行也就顺利了很多,并且由于麴文泰的帮助,得以受到诸国国君的接见,对各国的地理环境、文化风情都有了充分的了解。
同时,玄奘的个人魅力也是非常了得的。玄奘在西行之前就曾名扬全国,所涉猎知识,不单是佛学,其他诸子百家也广有涉猎,功底深厚。并且,玄奘身材高大,一表人才,其实是一个美貌与才学并重的男子,也自然为西域诸国所欢迎。《大唐西域记》记载,他甚至以一己之力说动一位信仰拜火教的国王改信佛教,可见人格魅力之高超。
玄奘在印度期间,更是一鸣惊人,受到戒日王的隆重对待,在当时的印度也是著名的高僧,被大乘教成为“大乘天”,小乘教称为“解脱天”,设坛讲法,动辄上万人听讲,可以说,从古至今,从没有一个东方人能在印度受到如此隆重的欢迎。玄奘归国路途更加顺利,玄奘归国简直可以成为一项“联合国任务”,当时戒日王动员了沿途各国接力护送,直到大唐境内为止,所以路上毫无损伤,可见玄奘影响力之大。
上面说到玄奘东归是贞观十五年,而玄奘达到长安,实际上是贞观十九年的事情。在这期间,唐太宗已经发动对西域的扩张了,上文所提到的对玄奘西行起了重大作用的高昌王麴文泰,就因为联合西突厥阻止唐军进军西域,被侯君集、薛万均率兵讨伐,情急之下暴毙。
高昌国只是唐太宗西方计划的第一站,他想要征服西域,需要更多的外界因素。唐僧就是最佳人选。
玄奘东归,目的在于弘扬佛法翻译经卷,这当然要借助统治者的力量,唐太宗自然心知肚明,在召见玄奘时,提到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唐僧将西行见闻写成著作,也就是后来的《大唐西域记》,唐太宗此举目的再明显不过,有了这本书,最起码在人文地理上,西征的大军有了向导了,事实上,这本书也确实给唐军起到了巨大帮助,让唐军在西域的征战顺利了很多,这本书让玄奘实际上充当了“间谍”工作,与清朝末年涌入中国的传教士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虽然主观上玄奘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
在《大唐西域记》成书之后,唐太宗对玄奘更加有求必应了,“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赫赫有名的房玄龄这样的千古贤相,都被安排帮助玄奘翻译经书。
最为重要的是,唐太宗曾经提出让唐僧还俗,出任高官,辅佐朝廷。可见,唐太宗对于玄奘搞得佛法一点兴趣都没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他重视玄奘,可不是为了那一碗“心灵鸡汤”,而是另有目的。为何要让唐僧辅佐朝廷而非宣扬佛法?唐太宗的想法很现实,就是要利用玄奘在西域的名望及见闻,帮助他建立大唐在西域的根基。道教虽然为唐朝统治者信奉,但道教的文化输出能力却很低下,放眼望去,甚至在当今世界,也就在中国、韩国还行,在当时也是,一出了国,就没人认识道士了。当时的西域诸国,都信奉佛教,只不过有大乘、小乘之区别。而玄奘的名望,在当时的印度、西域已经传遍了,无论是大乘、小乘都奉为高僧。可以说,玄奘就是一张名片、一张在西域的通行证,你要去哪个西域国家,一提玄奘,大家就熟了。同时,玄奘对于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太了解了,玄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语言大师,要经略西域,有玄奘相助,那就是如鱼得水。
当然,玄奘本人的学识也是非常深厚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当时,恐怕没人敢说比唐僧读书多,行万里路,同样,也没人敢说比唐僧走的路多。从人格魅力上讲,玄奘曾以个人魅力征服了西行路上多少国君。无论从哪方面看,那都是出相入仕的绝佳选择。
这就解释了唐僧为何会被李世民看重了,总结来说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魅力,学识充沛见闻广博谈吐优雅长相出众。
2、对于西域的了解正可以对当时朝廷经营西域起到巨大帮助。
3、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在在各国的影响力,都能让唐朝为此受惠。
历史事实也说明了问题,李世民对玄奘的许多请求几乎是有求必应,答应他选派良才翻译经卷,并兴建了许多寺庙。但李世民本人对佛法却毫无兴趣,并且当玄奘提出废除道一佛二的次序时,李世民是坚决不答应。
李世民与玄奘的交接,可以说是实用至上,玄奘利用李世民打成翻译经卷弘扬佛法的目的,而李世民借助玄奘的见闻及名声经营西域,让大唐的威名广播。说好听点,叫资源整合,说难听点,叫互相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