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有一个认知误区,总以为古文都是简洁的,精练的。
风雷这里不敢苟同。
你看玄隐遗密中的《太乙版黄帝内经》,开篇用了八十个见字没有断句,阅读难度非常大。小学生也会读,大学生也读不懂。现在的版本应该是后人加上的断句,也未必是对的。
个人认为概括起来就6个字”见所见;见不见”...通篇论述就讲了两个概念,规律和秩序。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得见的现象背后,其本质就是看不见的、隐性的规律,规律的外在表象则是秩序。
见还可以理解为显性的现象,不见可以理解为隐藏的规律。规律就是道,秩序就是常。
道者,诸象之根也。常者,众玅之始也。
你看透了本质,知道了秩序,了解了某些变化的全貌,就能很容易理解并找到病根它是从哪来的。
在规律之内,后一个周期的次序一定会遵照前一个周期排序,这叫正常。如果出现了不一样的次序,就是异常,这就是病。不过,有些阶段性的异常可能在大的规律下又是正常的。不常见往往是因为观察者的局限,没发现更大的规律。
观念不同,视野也有所不同,看到的现象就会千差万别,这就是”见而盲于心者”,会受自己眼界的局限而错过正确的见解。
原文:《上经、知辨》曰:“见,所见;见不见。不见见;见见愚乎弗见。见见也,乃谓常见。见弗见之见,见见之见;不见见见,见而得之道矣”。故见见者,有;非见见者。不见见者,有;非不见见者。不见,见不见者。见见不见乎?见不见见焉?是以,见见者,阴也。不见见者,阳也。弗见而可见见者,阳中之阳。见见,见而弗见者,阴中之阳也。不见见,工也。不见见见,神也。若,阴阳之道;生之枢也。天地之常也,恒生之主也。
然哉,见而盲于心者,不谓见见而不见者也。见乎见,不见乎见。不见见者,见矣。
是故天之道者,见而弗见也。地之道者,见可见见也。故见而弗见见之见者,道也。见见而不见见见者,常也。道者,诸象之根也。常者,众玅之始也
是时也,亦非时也。是常也,亦非常也。时有所应,亦有非应。常有亘常,亦有非常。恒有不常之见,亦恒有不见见者,岂有弗明而愚者哉。且夫病病,始摄养也。生养也,此常也。
然而有未成而病者,病而尸如死者,岂非然哉。是以圣人知民之苦,而立医之道者,治其病也。诸求之于未治而治者,养摄之道蒙也”。
六气,简单来说就是指六种气候变化,具体而言就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样的气候变化次序。
这其实是七衡六间理论的延申。
日出日落的位置在冬至时最偏南,夏至时最偏北,春分秋分在正东正西,形成三阴三阳六个时空方位的对地影响就是六气。
其中每年受日月运行影响的正常的气候变化叫做主气,还有跟水星运行规律相对照的客气。
主气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分属于六步之中,每步主四个节气,计60天87刻半,始于厥阴风木,终于太阳寒水,按五行相生次序,年年不变。
初之气,冬至,太阳落入西南,为阴气之末,名为厥阴,再转至东升往北回转,一阳升起,气流向西北形成东南风,所以叫厥阴风木;二之气,继续回转,过了春分阴阳平衡点,日落西天(少阴位),阴气继续减少,火气渐生还不太旺,叫作少阴君火;三之气,日出东北(少阳位),阳气正盛,犹如青春年少,叫作少阳相火;四之气,长夏中午太阳到最北(太阴坎水位),阴阳交争,湿气流行,叫作太阴湿土;五之气,过了秋分平衡,阳气盛极,水蒸气燥,称阳明燥金;六之气,阳气已老,阴气南逼,进入冬季寒气盛行,称为太阳寒水。
客气则是受水星的潮汐力和反射力影响而产生的规律性变化。因为公转周期不同,水星每年绕太阳四周又60度,共1500度,与地球360度相比,是1:4.166倍。地球每走1度水星超过3.166度。360÷3.166=113.7度。水星与地球是差速运行,从近日点为0度开始,地球每运行于113.7度,水星运行360度又113.7度,与地球汇合一次,形成三个下合,三个上合。所以,客气与主气的组成是相同的,都是六气:①厥阴风木、②少阴君火、③太阴湿土、④少阳相火、⑤阳明燥金、⑥太阳寒水。只不过,主气的每一气独立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而客气中的“司天”之气主上半年,“在泉”之气主下半年,并兼主三气和终气。
客气的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名称,重要的是三气和终气,三气称为“司天”,终气称为“在泉”,初气称为在泉的左“间气”,二气为司天的右“间气”,四气为司天的左“间气”,五气为在泉的右“间气”。
在客气的六步中,居三气之位,担任司天之职。司天之气一旦定下来,按照客气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的顺序,便可推算出初气和其他四气。例如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少阴为二阴,向前一位是一阴(厥阴),再向前一位是三阳(太阳),则太阳为初气,厥阴为二气,少阴为三气(司天),太阴为四气,少阳为五气,阳明为终气(在泉)。
客气的六步顺序是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因此如果一阴司天则一阳在泉,相反,若一阳司天则一阴在泉,即一阴与一阳互为司天、在泉;同样二阴二阳、三阴三阳也同样互为司天、在泉。另,按照年支的顺序,子年为二阴司天,则丑年即为三阴司天,寅年为一阳司天,卯年为二阳司天,辰年为三阳司天,巳年为一阴司天,到了午年又是二阴司天,这样六年一个循环,只要记住子年为二阴司天,其余便可推算出来。相比少阴来讲,二阴更便于记忆。
司天在泉的意义和原理
司天、在泉是客气对地球的的加临规律。这里就涉及到,太阳、水星、地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角度的关系。水星从东大距向西运行时,反射能会随着太阳一起推进。过了下合点后,往西大距运动时,反射能就会反推。地球一年360度中有只能有三个下合周期,113.7“3=341.1度,余18.9度,进入下个下合周期,所以每年开始的初之气未必都是完整的,因此用阴阳属性和初之气相同的完整的三气代表上半年叫作司天。二之气和四之气就成为了司天的左、右“肩气”
那么,下半年与上半年阴阳属性相反,就用六之气在泉对应表示。所初之气和五之气就分别成了六气的左、右“肩气”。
主气与客气的关系有两种:逆、从。主气与客气之间为“从”的关系气候就安和,为“逆”的关系气候就会失常。主气与客气为相生关系,或同属一气的,为从;主气与客气为相克关系的,分两种情况,主气克客气为逆,客气克主气为从。这种主气与客气的叠加作用称为客主加临。加临的局面一共有六种,依着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的顺序逐年变化,六年循环一次。
主气与客气之间为“从”的关系气候就安和,为“逆”的关系气候就会失常。《素问·五运行大论》:“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娄景书,地母经,预测六十甲子流年荒旱收成法都是从这来的。
更多内容请关注风雷学八卦专题
《风雷学八卦》直播课堂和教材已经出来,有需要的请加我微信 tfenglei
微信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