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丘寺位于项城市高寺乡高寺村。
高丘寺,地处中原豫东,远古时乃丘形高地,背水(汾河)向阳,
俗谓高邱是先民群居的好地方。
相传黄帝八子之一的颛顼,择居此地,号高阳氏。
又传禹治水有功,择高邱礼台庆功。
后世诗人曾写下:“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高”的佳句。
据考古专家从高寺采集的古物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其面积颇大,文化层堆积较厚,对研究龙山早中期文化有重要价是以被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后来作为学校时,师生曾寺台子上捡了许多石斧、石箭头、鹿角、骨针等遗物作为历史教具。
到南北朝兴建庙宇之风盛行时,
高邱之上建有佛寺,所以又有高邱寺之称。
后人简称为高寺。
高丘寺原面积28500平方米、高50米,
确是一座巍峨高丘。
明代知县王景登高远眺,
写出《高丘耸翠》的五律:
野望殊寥阔,迢迢躬紫气。
阜高晴欲雨,山翠诗为云。
晚霞浮山界,秋色对夕照。
临风何所忆,挥洒赋诗文。
从而奠定“高丘耸翠”作为项城八景之一。
高寺一带风景优势,
登高远眺,原野寥阔,
风和一丽,烟云缭绕,
确是清新宜人,
安静学习的好场所。
每当早晨,晨曦刚露、
寺内钟声嘹亮,响彻云间,
音波四方,唤醒千村万落的人们。
清代文人钮绣曾写下《题高邱寺》:
上方呜早钟,清响松问落,
远度石梁风,隔林醒桂鹊。
李法白先生1944年在高邱寺仟教时,
尽赏高寺风光,曾写有《高邱寺晚眺》:
日暮层台上,川原一望避,
烟收林吐月,溪长水下桥,
梵籁尘心净,荷风溽署消。
忘情深座久,利坞一声箫。
邑人张锦芳曾写有项城八景:
高丘《耸翠(七律)》,还写有高丘寺景,其中有《占寺晴烟》,并有小序云:
桥之西有邱甚高,为应氏墓,此间应冢甚多,独此为大,上建有佛寺……
其(七律诗)云:
几处春阳漠漠连,梵宫风约半林烟。
珠帘雾卷朝来雨,画栋云飞夕照天。
落叶低笼红寺外,斜晕遥射翠微巅。
水村山郭明如镜,望断江南暮霭边。
历来文人题高邱寺的诗词颇多,
可惜寺废庙毁,
题句多随之堙没,
仅从以上几人佳句中,
足可验证高邱耸翠,
迷人的佳景。
虽时过境迁,
风彩全无,
但它为古代文明和项城地区的风光,
留下了不可磨灭舵风骚余韵。
高邱寺是项城有名的古刹,
历代香火旺盛佛僧众多,
每逢庙会,
求神拜佛的香客络绎不绝,
寺僧收入相当可观。
一些不法僧人醉饱之后,
无所事事,便为恶乡里。
清光绪三年(1887)因寺僧不法,激起民愤,
乡众共逐之。
后经知府李某批准:
改设义塾,永不招僧。
随在寺内设义塾一所,名为“勿欺山房。”
举人张瑞祯(直隶总督张镇芳之父)在原香火地一百亩的基础上又捐地20亩,共120亩,称为学田,
同时进士余莲萼、举人夏耀荣等均给予大力支持,
聘请郭瑗(举人)、韩辛斋(童生)在此任教多年,
据夏耀荣序言汜载:
事既讫,同志以义熟孤寂,必增以严试会课更有起色。顾地鲜力绵事神延师公费外,势难遍给,乃自备资斧,文生仿大场,童生效院试,童子则课以塾书,各立规条,认真遵守,总之“勿欺”为之主。斯时也,同人毕至少长咸集,肃衣冠以昭其敬,拜先师以隆其礼,序齿年以明其让,盖彬彬然。人文荟萃。从此文入学士会课于此,登贤书捷南宫者数十人。
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学士在此会课,共同切磋盛况空前,高丘寺真乃学宫乐土。
高丘寺风景秀丽,又很清雅幽静,确实是个学习的好地方。
1944—1945年抗战时期,
项城初中曾迁在高丘寺,
当时初中7班,许多知名执扑会集此校,
校长李友三(北京师大毕业)
主任周趾麟(清华大学毕业)
李法白(中央大学毕业)
周伯骥、邵子厚、张希贤等许多名流学者咸集于此。
当时设备条件虽差,
但师长教与学均很认真,
尤其是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深刻,
许多在此上过学的老人回忆当年仍津津乐道。
李法白教授在此任教时,
为项城初中写了一首校歌,
每天让学生唱校歌以自励。
歌的内容是:“放眼神州一片伤心地,祖国的山河啊,惨淡与破碎,大厦难凭一木支,树人难筹百年计,记住我们的仇恨,抑着我们的鲜血,忍着我们的酸泪,茹鹊:含血、勿暴勿弃、进德修业,趴垂白励。这里有汾河回环、高瓦耸翠、大奸风光图画里,舞云歌风,海涌刀液,待他年,学业成就。……效仿那定远班超……直捣故龙,饮马扶桑。”
这首哥对青年学生激励,启发很大,教师生互勉,朝夕砥砺,寺外”唱着大戏,师生上课不辍。
抗战胜利后县中搬回了老县城,寺内办了初小。
1969年高寺设了中学班,
中小学发展到16班。
后来学校搬到了王冢子,
高丘便遭了浩劫,
群众挖冢土为肥,从此被毁,
高丘耸翠仅成传说了。
微信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