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古代“百姓”一词是用来称呼贵族的

现在,“百姓”最直观的解释,没有“身份”、有名有姓者的统称,与“庶民”、“平民”无异。可是原始含义正好相反,在西周时期,中国文化萌动时期,所有的权利、资源都被王公贵族掌握,有“官爵”者才有“姓”,从而“百姓”作为了“贵族”的统称。

《国语·楚语下》里有对“百姓”的解读:“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

也就是说能被称为百姓,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你需要是官二代

  2、有德有才

  政府再根据职能给你分配一个“姓”,如“司徒、司马、上官、太史、少正、公孙”。

  接下来,你就是“百姓”的一员了。
司马穰苴,姓田,名穰苴,春秋时期齐国人,掌管军事的大司马

“百姓”的衰落与统一

  
 

  贵族韩非子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部落杀死,西周灭亡,各诸侯拥立废太子“宜臼”为天子,史称周平王,周国都由“镐京”(西安)迁往“洛邑”(洛阳)

  周政府被这么一折腾,天子权利一步一步被抢夺,地盘一步一步被蚕食。大小诸侯国你争我夺,大鱼吃小鱼,大鱼越来越大,小鱼越来越少。没有势力、能力的王公贵族走向没落,“百姓”与“庶民”无异,进入战国时期,“百姓”也成了大家统一的称呼。

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