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即是原始的《遁甲经》,据说作者是轩辕黄帝,其实应该是黄帝时期的集体智慧,包含了黄帝打败蚩尤的军事经验。
历史上从姜太公到鬼谷子及其弟子苏秦、张仪纵横开阖,再后,范蠡、张良、诸葛亮得以建功立业都是因为这个,唐朝李靖、李淳风、张果老、李筌、李治、李鉴 、李锐、杨晟也都因此受益。
阴就是隐的意思,符是符合、遵循、命令的意思,阴符经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如何利用潜在规律做事。
遁甲术数,辗转流传商周之间,再次总结提高,发展完善。其名称必随时变革,这是事理发展的必然规律,大约周秦时名“阴符”,汉魏时名“六甲”,晋唐宋元称“遁甲”,明清以来谓之“奇门遁甲”,或者有时称“奇门”,有时称“遁甲”,皆是指这一术数内容。《战国策》记载有“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也记载:“周书《阴符》,盖即《汉志》之《太公谋》八十一篇矣。”
后世、诸葛亮,得之而建功立业,张果得之修炼而位列“八仙”。后经李筌之手,为之做注,方才大显于世。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李筌(约活动于唐玄宗年间)。
据说,李筌隐居嵩山多年,曾至嵩山虎口岩, 得《黄帝阴符经》本经,素书朱漆轴,缄以玉匣,题云:‘大魏真君元年(440)七月七 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后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与筌说《阴符》之义,才豁然开朗。《阴符经》经由李筌之手,方传之于世。
《遁甲》术在实践运用的历史过程中,通过自觉或不自觉加工后的神奇传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
其实,阴符经也好,遁甲经也好,本质上都是易经的拓展应用。
上篇
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中国古代一切传统学术,都以天道为重。这“天”意即自然,“道”意即规律、法则。不论医卜星相,天文地理,宗教神学等等,无有不涉及干支者。“干支”是古天文学家研究的成果结晶,是天体运行普遍规律的高度反映。
普遍规律就是大道,是一个不局限于长度的尺度,能适用于各个领域,从根本到枝叶一贯而通。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演练最复杂的变化。所以说是“执天之行尽矣”。
比如阴阳理论,现代哲学解释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也都可以用干、支来区分。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此节从总纲而展开论述。“故”即所以,乃申述“观天之道”的具体内容。
“天有五贼”之“贼”,这里指的是破坏力量,矛盾关系。古人早就明白金木水火土五星顺逆留伏的运行,冲巳凌犯的现象,芒角动摇的状态,以及隐显五色,与人间社会相联系,所以通过观天象,就可以见证人事。把这些现象和规律总结起来,牢记在心,做人行事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人心是随着天地自然规律变化而变化,如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顺应自然规律办事,才能成就事业,做到性命双修。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天发杀机,是指一些反常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反常,冬天变暖,久旱久涝,流星陨落。地发杀机,就是地震、海啸、山崩,连水中动物都会逃离爬上岸。人发杀机是讲人违背人性,相互残杀,就会造成地覆天翻,面目全非的场面,比如现在气候变暖就是人违背自然规律之结果。人性不能违背自然之规律,人与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人的天性,有巧有拙,言善于扬长避短。
人身上有九个招邪致祸的孔窍(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最主要的是眼、耳、口这三个关键部位,在适当的时候使它能动则动,能静则静。
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嘴巴能吃能说;人的思想、情志、行为乃至于疾病等主要都由这三种孔穴所引起。
人用眼睛观看万物人情,使用过度就会神驰伤目,甚而至于双目失明;所谓“五色令人目盲”,诚哉斯言。
人用耳朵倾听世界各种声音,使用过度就会促使精气散失,甚而至于两耳失聪;所谓“五音令人耳聋”。
人们一旦开口说话、喝水进食,就会消耗气力,说话过度、吃喝过度就会伤害身体、招来疾患、引来祸端。仅从饮食而言,过于贪图美食、美酒、冷饮的等食品饮品就会伤及其它脏腑而导致身体不适,所谓“五味”的“令人口爽”,就会造成病从口入,严重者定会葬送自己宝贵的生命;过于说话,滔滔不绝,“管你爱听不爱听,一说就是几个小时”,不但令人心生厌烦,甚至会造成“祸从口出”,招来不测之祸。诚哉斯言!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杜绝贪腐之心,杜绝过分享受,让自己活得自然一些、潇洒一些,不必要事情少管一点、烦恼之事尽量少一点,这就必须谨慎小心地利用好自己身上的三个重要孔穴:嘴巴、耳朵和眼睛。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古人从实践经验中得知,火是从钻木的方法里获得的。可是,一旦被取得的“火”形成燎原之势,就会烧毁木头。这就是所谓的“祸发”。奸臣产生于朝廷之中,奸臣一旦兴风作浪就会祸及国家政权。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这就是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孕育万物,万物互生互长,这是“天生”。生命经过生、老、病、死,而物质经过成、住、坏、空最后又复归于天地,这是“天杀”。在这个天生天杀的过程中,一切都遵循着天道运行的自然轨则。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这里的“盗”,不能简单理解为盗窃,而是隐秘的利用。天地间的能量,比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等等被万物所利用,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蠢动含灵等天地万物无不依此而生。而万物又被人类所利用,创造出新的物质,比如工具、食物、建筑等等。人类利用万物的同时,万物也在吸收人类的改造之能,所以说又被万物所盗。这三者之间的利用是潜移默化的。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发展的状态。要达到这种状态,必须要天、地、人三者之间合理利用。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饮食有规,起居有常,人身上四肢百骸都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适合的时机开始行动,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就会平安顺利。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懂得并运用这个神奇规律之后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结果。不了解它之所以神奇的原因,就感觉它很神奇。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天地按照自然规律运行,包括日月交替、斗转星移以及因此引发的节气变换、四季交替在内都有一定的周期和节度,这是“日月有数”。除此以外,日月星辰相对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也有一定的规律,所以说“大小有定”。天子掌握了天地运行的规律并把握时机去指导百姓农耕、工程建设等日常事务,如此奠定江山社稷,如此就是至高的功绩。古人对于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充满敬畏与崇拜,而具体运用并体现这种力量的人便是天子,在百姓眼里,天子犹如神明,犹如星宿下凡。这点,从出土的伏羲女娲人首龙身的画像可以看出。圣主开创了圣功,就像神明出世一样,所以说“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盗机,是指利用天时地利的最佳时机。这个盗机,天下人都看不见,也更加无法了解。所以说,这个盗机不是普通人可以掌握的。因为这个盗机关乎国运,君子得之固躬。如果是君子掌握这个盗机,必定顺应天道,广施恩泽。不但可以安定自身,更可以安邦定国。这里的“躬”是身体的意思,这里用身体来比喻国家。如果是小人掌握了这个盗机,必定为一己私利而恣意妄为,取之无度,用之无节,最终福报耗尽,又被大自然反盗其性命,“小人得之轻命”即是此义。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瞎眼的人,不能将精力用在观看其它事物上,能做的就是一心一意地用耳朵来听,所以他们的听觉器官特别灵敏。而失去听觉的人,因为耳朵失去了作用,他们只好全神贯注地用眼睛来观看分析事物,所以他们的视觉器官特别灵敏。
由此可以推断,假若人能够杜绝牵引身心的声色名利,就可以做到心思精纯地专注于所从事的学业或事业,从而产生胜于雄师十倍的功效;假若再能杜绝视、听等外力的干扰,昼夜不断地精纯于心,就能够收到胜于雄师万倍的效果。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生死之心在于物,
成败之机见于目。
心生于物,人们的心思是由外物影响而产生的。物,东西,事物。又,除去自己以外的物和人。死于物,同理,人的心思是由外物干扰过度,最后导致死亡的。机在目,人的心思产生、死亡的根由都是因为观察感受的作用。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大自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恩情,实际上却有着滋养万物的大恩情。比如,万物都是在迅猛的雷声和急烈的风雨中伴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时令而蠢蠢然(慢慢)地经历着它们的生命历程。
此句的要旨与《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不谋而合。从表面上看起来大自然好像空空洞洞、不仁不义、无亲无情,对于万物好像没有什么恩情似地。但当日月无私地照临大地,雨露无私地滋润大地,万般植物却都能因获取着大自然所赐予的恩惠而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万般动物都因为获取了大自然所赐予的各种生长、生存、发展之有利条件而欣欣然地享受着生活。加上迅雷烈风为万般植物、万般动物创造的更加有益的生长、生存、发展的条件,才最终促使万物完成各自的生命历程。所以,大自然才被赞之曰:“大恩生。”尤其是迅雷烈风产生和兴隆于春夏之季,自然界所有飞翔着的、潜伏着的动物们,植物界一切正在等待有利条件的花草树木们,也无不凭借着迅雷烈风所带来的恩惠条件油然而动,“欢喜雀跃”地存在着、生长着、尽情地享受着迅雷烈风所带来的绝佳条件,最后把花朵、果实存留在世界上。所以才说“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
至乐性余,至静则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制乐的人,心胸坦荡,性有余闲。制静的人,心性收敛,廉而不失。修炼的人悟到虚静之时,心清净无染,自性里的智慧德能,自然显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自在消遥,达到制乐制静的境界。此即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
天道自然规律也可以说是自私的,人为不可能刻意去改变它。自然之道根据物的不同特点使之成长发展,没有遗弃其中的任何一物,从运用角度看可以说是大公无私的。
禽之制在气。
禽:擒,意为俘获。箝制,致敌于死命。制:制裁、箝制,使其敌方失败,气:气势。人或动物所表现出来某种力量的趋势,也指士气。动物禽兽存在自然竞争的法则,以小胜大在于一鼓作气征服对方,玄龟食蟒,颤隼击鹄,黄腰啖虎,飞鼠断猿,蜍蛭哜鱼这些现像都存在。制服的诀窍在于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生与死是互为根本。生是死的根本,有生必有死;死是生的根本,有死必有生,这是宇宙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同样有恩害相生,若人害里求生,得恩而生,叫恩生于害,若人恩里求害,得害而死,叫害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愚人:常人,一般的人。我:指修道之人。天文地理,五行变化是自然规律。日、月、星、辰、风、云、雷、雨,是天之现象,故称“天文”。河海山川,金石草木,是地之着表,故称“地文”。天、地、人及万事万物,虽参差不等,其运化之道,是统归为一体,互感形成。
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拘泥于一隅,死守于一方,不通权达变者,故谓之“愚”。愚人见天有文,地有理,以为圣也,不知其所以圣。
星辰顺序,河海静默,山岳稳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和岁稔,这是天地文理之顺。星辰失行,四时错乱,旱涝不均,河海不静,山崩地裂,草木不生,飢年荒岁,这是天地文理之逆。愚人认为天地文理的顺逆是天地造就,神圣注定的制理,不可改变,无法更移,故只能生恐惧之心。
愚人不知生死恩害,是天地造化循环之秘密,直以天地文理为圣矣。我以时之文,物之理,而知天地之所以圣。天文有时,地理有物,哲知也。此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制于通乎昼夜,而与造化同体,动静无违也。天地神道不可见,因物以见之,观于物之生死有时,而天地神道之明哲可知矣。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虞,猜测。奇:是奇迹。期:期待。圣:指智慧超群的人。智慧超群的圣人是定静如愚,实不愚,圣道自然,不在奇。大智若愚的的慎行是修真的极好素质,大巧若拙的平常心是不奇之奇。观天之运四时,察地之化万物,无所不知,而蔽之以无知。知四时之行,知万物之生,皆自然也。
人以惊世骇俗为神圣,我以和光同尘为神圣。有些人以愚蠢和猜测来看待圣人,我就不以愚蠢和猜测来看待圣人;有些人以神奇、神异创造奇迹是圣人,我就不认为圣人是有神奇、神异的。
有些愚蠢的人认为圣人神奇多变,机智莫测,是令人感到惊奇,其实修道之人也是普通的人,只因为注重身心双修,以道修德,看上去愚愚笨笨,其实智慧超群,大智若愚。圣道自然在于守静,静制虚得用奇器为真功夫,动植生灵,皆为道侣。浮躁、欺诈、虚荣得一时之私利来看待圣人,或者以神奇、神异、矫强作用来看待圣道都是错误的。
智慧超群的圣人是定静如愚,实不愚,圣道自然,不在奇。大智若愚的的慎行是修真的极好素质,大巧若拙的平常心是不奇之奇。有些愚蠢的人认为圣人神奇多变,机智莫测,是令人感到惊奇,其实修道之人也是普通的人,只因为注重身心双修,以道修德,看上去愚愚笨笨,其实智慧超群,大智若愚。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自然的法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天地和万物依照这个法则进行生长。
故曰:沈水入火,自取灭亡。
人之悭贪恩爱,如水渊也;酒色财气,如火坑也。一切常人,不穷天地造化之道,不究圣功性命之学,自暴自弃,以假为真,以苦为乐,沉于水渊而不知,入于火坑而不晓,自取灭亡,将谁咎乎?
那些认为追逐私利,放纵欲望,还以为这就是比别人高得多的圣人,这种看法是绝对错误的,实际上他们是给自己掘好了坟墓,有如沉溺在水中,投入于火海,也必然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静:指安静,守静,以静应动。浸者,浸润,充满,浸润渐入之谓,亦自然之义。胜:胜利、主宰,这里指事物运动发展。
宇宙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是以静应动,所以天地万物才能够蓬勃生长;天地万物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自然之道,道是高深莫测,寂然无声,就是制静,静是和谐之境界,由于它制静,所以无所不包。凡属有形有气的物质,都从此而诞生。
自性清净无为,真空妙有,能生万物。「静」生万物,「动」成变化之理,动静本是相对存在,动为阳、静为阴,阴阳相推,方见变化。「静」属自然之道,以生万物,「动」属变化之道,以见道之作用。静为体、动为用。
浸乃动之微,言天道运动,观察起来肉眼不能直接觉察,所谓「天地密移,畴觉之哉」。随不能直观感觉,但日月往来,阴阳推移,来体现天地之道「浸」的几微变化。即是法天则地创奇门,以体天地之道,以类万物之情。天地万物运动规律是浸透着,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事物都是正反、阴阳两面的对立统一运动而推动事物的发展。由于阴阳二气的推动,大自然变化才顺利啊。道运行于天地之间,形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在天地之间整年间从没出现过平衡的现象,而是相互更替,相互为消长的发展。比如一年四季都是阴阳交替的过程。
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闲不可省,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不觉其亏。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闲不可觉,俟至后知。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形无名,自然制静之道。然静者动之基,静极而动,天地万物即于此而生焉。
惟其浸润自然,动不离静,静不离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阴阳胜。动为阳,静为阴,动极而静,静极而动,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推,四时成序,万物生成,或变或化,无不顺之,造物者岂有心于其间哉?盖以自然之道无形,无形而能变化,是以变化无穷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天为阳,地为阴,天下有地,地上有天,天地相互交织,所以阴阳才会如天地般的相生相克。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通过阴阳此消彼长的推演,所有的事物变化就尽在掌握了。 这段讲了,天地阴阳的位次,以及相生相克的法则。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所以圣人知道自然运行的规律不能违反,所以用最为宁静的情况下得到的运行规律来控制人自身的应对。 上述的做法被圣人们秘藏,并不会写进国家的典籍中。于是上古之人就通过神器,产生出世间万象,推演出八卦可以演化的世间发展规律,神奇的规律就暗藏于其中。阴阳相生相克的技法,在这些象的推演中就变得显而易见了。
制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平静就是事物恢复了本性,恢复本性才是事物的常态。达到守静的自然之道,即使精微填密的乐律和历法,也只能要求符合,而不能做到符契。
静才能够深思熟虑,冷静考虑,冷静分析。律历:指乐律和历法。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只有静才能体悟天道,才能识别五贼,才能天人合发,才能反夺造化。一切修为,都是从静中自然生出,这是律历所不能规定的。达到守静的自然之道,即使精微填密的乐律和历法,也只能要求符合,而不能做到符契。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
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奇器者,圣智也。天垂象,圣人则之。推甲子,画八卦,考蓍龟,稽律历。则鬼神之情,阴阳之理昭著乎象,无不尽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转而用之。神出鬼人,万明一矣。
古人创造了奇门遁甲,推算出万物生长与万象纷呈的局面,在八卦甲子中又神秘地摆出神机妙算和伏藏的机道。并且用奇门遁甲中阴阳相胜之术不仅用于治国治军,还被用于卦象测算中去了。
这八句,是奇门遁甲最早的记载,也是其总纲。奇门遁甲以易经八卦为基础,结合星相历法、天文地理、八门九星、阴阳五行、三奇六仪等要素,是我国预测学中集大成者、是易经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奇门遁甲中将一切事物的成败归纳为五大因素,即天时、地利、人和、神助,格局组合。
八卦变异之伎,从是而生。上则万象,下则万机。用八卦而体天,用九畴而法地。参之以气候,贯之以甲子,达之以神机,闭之以诡藏,奇谲之荡自然也。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阴阳相胜之术,
昭昭乎进乎象矣。
阴阳相胜之术是阴阳相推之术的更进一步,阴阳相推之术是说阴阳两面这对矛盾势力运动都能推动事物前进,采取渐进、扩散、推动、渗透其细微组织而后消灭它;阴阳相胜之术却是指敌我双方都运用阴阳相推之术来争取自己一方胜利。
所以阴阳两面这对矛盾势力运动,不论是用阴的一面,或者是用阳的一面,不论白昼行动或夜晚行动,不论进攻或防御,都可取胜。这就是阴阳相胜之术的特点。通过阴阳相胜之术可以取得战争必胜的道理。
昭昭:光明,谓明辩事理。 《盂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谓:贤能者以他的明辩事理,使人也明辩事理。这里是指奇门遁甲这个神秘的《易》学,不仅仅用于战争,而且也被那些明辩事理的贤能者用于卦象测算中去了。
更多内容请关注风雷学八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