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帛书《道德经》读懂老子思想

帛书版:

道,可道也,非恒①道也。名,可名也,非恒①名也。无名,万物②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③,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传世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版本差异:

① 恒: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传世版把“恒”改成了“常”。

② 万物:传世版改成了“天地”,或为追求对仗工整。需注意的是,在这里天地与万物同属。

③ 同谓:传世版是“同谓之玄”。“谓”本义为“告诉”的意思,“异名同谓”是指名称不一样,可告诉(诉说)的东西一样。而这个东西在传世版中变成了“玄”,把道学变成了玄学,由此而始。

意译:宇宙万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的一种认知,一旦具体到每个个人的认知时,就不那么客观了。作为一种认知,每个人都可以给它定义命名,比如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西方人叫做大熊星座,所以,你的命名只能算你的个人认知,不能说它本来就该叫什么名字。本来,不管叫做什么,它就是那么一种存在。一旦你给它们都取了名字,太阳、月亮、星星,有了区分,所以就形成了万事万物差别。没有个概念的时候,就莫名其妙,没法跟别人表述。一旦有了不同物体的概念,那就可以找出千差万别的区分。比如,太阳、月亮,没有命名的时候,怎么跟别人说呢?都是圆圆的、亮亮的天体。有了名字就好区分了,白天出来的那个叫太阳,晚上出来的那个叫月亮,太阳出来地上会被晒热,月亮出来就不会,等等。具体是什么,跟最初叫什么有关系,但没啥本质区别,假如,当初你把白天出来的叫月亮,晚上出来的叫太阳,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到后来在人们心里形成了固定概念之后,在人们的意识中就产生了奇妙的变化,你现在一说太阳,大家就都知道那是白天出来的那个,能把地上晒热,文化知识的概念就这么形成了。

其实所谓的科学,也不过是跟古代一样的集体意识,而且也是少数人主宰的集体意识。我们大部分人认识的所谓科学存在也只不过是接受了少数人传递出来的连锁反应信息而已。

科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公理,一般情况下认可的人多了就是理。

就算是公理也不一定是绝对正确。就像哥白尼打破地心说,每当新的概念慢慢被大众认可,达成共识时,新的公理就诞生了。就像现在,我们认为日心说也不是绝对正确。

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能泥古不化,可以继承一些基础认识,也可以有自己的见地和理解。这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