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过淸明三月三,湖光山色碧于蓝。踏青制得青鞋早,却教登楼滞岭南。
垂肩覆额碧毵毵,上巳清明三月三,记得横塘船住处,杏花春雨说江南。
踏青拾翠尽游行,行乐随时总有名。见说重三修褉日,当时也唤作清明。
杨万里亦有诗云“上巳清明同一日,那时恰好放花枝”
三月三过清明的习俗
上巳节是进入三月以后的第一个巳日,就是在甲子纪日法中地支第一次轮到巳日那一天。由于每月开始哪一天会轮到哪一个纪日的地支这并不固定,所以这个三月上巳日会轮到每月的第几天也不确定,有可能是三月三,也有可能是三月五、三月八,等等。
按照阴阳混合历生活的中国古代先民安排起来有很大不便,远不如将其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日子上。于是,从曹魏时期起,人们就改在三月三日过这个节日,每年都这么过。
三月三和九月九这两个节日,时间间隔正好半年,又分别处在春秋两季气候情况最好的两个时期,这样把这两个日子设为全年最重要的两个节日,既配置均匀,又冷热宜人,自然会受到广泛而又深切的欢迎。
自唐德宗以来,这两个节日就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相沿日久,也就很自然地吸纳进来与之邻近的清明节,稀里胡涂地把两个节并到一起过了。
南宋后期到元代前期之间,在历法上出现两次相当奇特的现象——这就是在正月初一同立春重合为一日的前提下,像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直到十二月十二这样的日子,恰与一个节气相重合,出现如下情况:
正月初一日壬子,立春。
二月初二日癸未,惊蛰。
三月初三日癸丑,清明。
四月初四日甲申,立夏。
五月初五日甲寅,芒种。
六月初六日乙酉,小暑。
七月初七日乙卯,立秋。
八月初八日乙酉,白露。
九月初九日丙辰,寒露。
十月初十日丙戌,立冬。
十一月十一日丁巳,大雪。
十二月十二日丁亥,小寒。
具体地说,这样的两个年份,一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一在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