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基础知识结构:七衡六间理论

七衡六间理论是基于盖天说。古人在构建宇宙观时,并不知道昼夜更迭和四季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他们假想了一个与地球同心同轴、半径无限大的天球。日月星辰全部位于球面上,以北天极为中心自东向西旋转,如古文所言:“极星不移而众星拱之”。《尚书.天文志》云:“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聩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其天地之间的距离八万里,天穹的中央是北极,日月星辰就围绕这个极旋转不息。

七衡六间

七衡图上有七个同心圆,每一个圆为一衡,表示太阳在不同季节的运行轨道,衡与衡之间为一间,衡间相去一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一百步。

七衡六间,山海经,太阳出入之山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太阳所出之山六座,《大荒西经》记日入之山也是六座。

各个不同节气太阳都沿着不同的衡运动;七衡六间恰好对应12分节气点。半径最大的最外圈为外衡,此时太阳轨道离观测点最远,太阳出于东南而没于西南,日中时距地平高度最低,表示冬至,天较冷。半径最小的最内圈为内衡,此时太阳轨道离观测点最近,太阳出于西南而没于西北,日中时距地平高度最高,表示夏至,天较热。春分、秋分时太阳沿正中一个圆(中衡)运行,太阳出于正东而没于正西,日中时距地平高度适中。

从冬至到夏至,中间的5衡分别代表以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这5个节气作为纪元而经纪时的太阳轨道圆。而从夏至到冬至,中间的5衡则分别代表大暑、小暑、秋分、霜降、小雪的太阳轨道圆。从外衡到内衡,再从内衡回到外衡,两个阶段各12等分,加在一起就是二十四节气。

七衡六间理论虽然不符合现代科学认知,但作为古人的经验总结,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了“太阳的回归运动”,认识了南北回归线和赤道,对于农业文明的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它对后世十月历的诞生以及易经、黄帝内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医的阴阳开阖,五运六气,十二经气循行都是本于此。

微信打赏

    A+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发布日期:2023-10-13  所属分类:历史渊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