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原汤化原食的典故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酷暑炎热的夏天,凉面理所当然的成了人们的最爱。

我们河南人夏天吃面,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把下好的面条捞出来放到井水里激一下,不只是为了降温,还能让面变得更劲道。最后浇上藿香蒜泥,加上荆芥拌黄瓜丝,或者醋溜南瓜丝,三五口就可以把一碗捞面条解决掉。

过水凉面条 原汤化原食

不过,吃面还有个讲究,原汤化原食。好多人不董什么意思。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这个典故。

解放前,老水寨集有个田家面馆。别看买卖不大,但田掌柜做人厚道,童叟无欺,手艺更是堪称一绝,普普通通的面食经过他尽情烹制,能让人口齿留香的同时提神解乏,意犹未尽大喊过瘾。可谓有口皆碑,如同如今的“网红店”,成为了招牌小馆。

这一年夏天的一个晌午,正是一天最热的时候,南边来了一个挑着扁担的大汉。一进门就喊饿,让老板赶紧给他准备一大碗凉面消暑。

凉面条,原汤化原食

凉面端了上来,那汉子端起碗来就吃,没吃两口又放下了。嫌弃道:“掌柜,这面条一点都不凉,请再给我过过凉水,要沁凉沁凉的。”

掌柜没说什么,端了碗去找厨子。掌柜还亲自打了井水,把凉面又过了四遍水,让厨子调好作料后端了过来。

那汉子一吃,正合味口,顿时连吃了三大碗,抹抹嘴道:“早就听说你家的饭食做的好,掌柜脾气也好,果然名不虚传。”

掌柜心思细腻,心里明白这样吃法可不成,大热天吃凉面虽然痛快,可体内的热气被强压下去只能适得其反,埋下病根。所以另外准备了一碗热面汤,心想着等吃完了拌面再喝热汤,可以调和肠胃,可谓服务周到。

汉子吃完,觉得浑身透着凉气,打着饱嗝别提多舒服了。再看见那碗热汤实在提不起兴趣。

掌柜看汉子不喝那碗汤,就叮嘱一句,回去有啥不舒服了,再回来找我。

那汉子,听了掌柜的话当下心里就别扭急了,当下付了钱挑了担子就走。

掌柜心想,这碗汤不喝倒是小事,万一客人风邪入体,伤了脾胃怎么办呢?于是,就找一个小坛子,弄干净后,趁热装了一坛子煮面用的汤,封好坛子后,在屋后阴凉处挖了一个很深的坑,将坛子埋了进去。

再说那汉子,回到家里就病了。家里人找了好几个大夫,吃了药,也不见好转。

他回想到掌柜之前跟他说过的话,于是让家里人把他抬到掌柜店门口。

掌柜连忙将汉子搀扶进店,问明情况。告诉他和家人,因为过水捞面条比较瓷实,吃的太急太饱不利于消化。立刻回到厨房,把当日倒入瓦罐的面汤又倒了出来煨热,喂汉子喝下去。

汉子眼神无力,勉强喝下了这碗老汤,没过多久,只觉得肚子叽里咕噜,如同冒了泡一般翻天覆地,连忙跑到外面隐僻处解大手。

这一顿稀里哗啦不用细说,等汉子满头大汗站起来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浑身轻松,肚子也不疼了,一扫之前的阴晦之气。

汉子忙问掌柜是怎么回事,掌柜道:“那天天气太热了,你又非要吃特别凉的面,先后给你凉了3遍,你挑着东西赶路又累又热,吃了大凉很容易伤身子。所以你走后我就将煮面的汤趁热装到坛子里,埋到阴凉处,这样面汤不容易坏。今天取出来,烧开了给你喝,这就叫原汤化原食,比吃药还管用呢!”

民间故事:原汤化原食的典故

汉子这才明白,掌柜为啥临走前要给他说那样一番话,从此,汉子和掌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原汤化原食”的说法也渐渐被人们流传下来。

其实,「原汤化原食」只是一种民间传说,不符合科学事实。

那位腹疼的食客也不用回到原来的店里,随便找一个店讨一碗面汤就可以救急了。

理论上,只要是面汤就可以,完全不必用可能变馊了的那一碗「原汤」。

出于对科学与事实的尊重,并不是叫大家不要喝面汤。

面汤本身没有什么不好。

跟水相比,它多少还含有一些淀粉和维生素。虽然含量很少,但也是 「聊胜于无」。吃完面后喝点面汤,多多少少也回收了一点营养物质,可以也算是减少了浪费粮食。

如果真的喜欢喝,请畅快地喝,「喜欢」就是最好的理由。

如果不喜欢喝,就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化原食」的传说去勉强自己。

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