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大方棋的由来 六道大方棋的文化内涵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风雷总觉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反而越来越单调。
除了手机就是电脑、电视,还有日渐兴起的虚拟现实,我们的眼睛好像已经被高科技的电子产品霸占,很少时间去体会大自然了。
回忆起我的小时候,物质生活没有现在奢侈,但村里面消烦解闷的娱乐项目可真不少。
比如最简单的,人们总爱在茶余饭后下上几盘“大方”来度过美好时光。
六道大方棋,工具简单、行棋方便、规则透明、妇孺平等、老少皆宜。常常有几岁孩子一路赢遍全村的例子。
它不仅仅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民间娱乐项目,更是一项比所谓的“门萨”更普及的智力测试。
村里六道大方棋下的好的孩子,往往上学成绩也比较好。
现在,六道大方棋除了被河南省申请为“周口大方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也被安徽省申请为“太和六道棋”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大方棋、六道棋都是一个意思,就像汉语一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不能说汉语是某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道大方地棋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汇了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大方规则
六道大方地棋是由纵横各六条平行线相交组成的方形棋盘,随时随地随手可画;
对弈双方可用砖块儿、瓦片、石子、树棍、树叶等做棋子,能区分彼此即可;
六竖六横画成的方平面格,共计36个交点是棋子的位置,走棋时互不相碰,避免冲突;
为公平起见,一般是双方按盘数定先后,交替落子,玩家可以摆成几种阵型以赢得更多落子的权利;
规则术语 方:在棋盘任何位置的一个格上,组成一个格子的四个点位上全部放上自己的棋子就叫方,可以在组成大方后再落一子。
规则术语 斜:
三斜:连续三个棋子串连,而且形成一个斜线,但斜线的两端必须都在棋盘的边线点位上,在组成三斜后可再落一子。
四斜:连续四个棋子串连,且形成一个斜线,斜线的两端必须都在棋盘的边线点位上,在组成四斜后可再落一子。
五斜:连续五个棋子串连,形成一个斜线,斜线的两端必须都在棋盘的边线点位上,在组成五斜后可再落两子。
六斜:连续六个棋子串连,且形成一个斜线,斜线的两端必须都在棋盘的边线点位上,在组成六斜后可再落三子。
规则术语 龙:横或竖六个一样的棋子连成一条线叫做龙,可以多落三子,边龙只能落两子。
在落子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两个方、斜和方、龙和方、斜和龙等同时形成的情况,此时相应的术语分别叫两方、三/四/五/六斜带一/两方、龙带一/两方、三/四/五/六斜带一/两龙等,组成上述复合阵型情况时,可累加再落相应的子数。
在整个棋盘放满棋子的时候,落最后一子的一方赢取先去除对方一子和先走动棋子的权利。
对方也去除对家一子,去除的棋子必须是没有组成任何阵型的棋子。
在双方各去除对方一子后,开始走动棋子,走动棋子必须是横平竖直走一格,在走棋过程中不可以让对家没有可走动的棋子,走动棋子是为了形成新的阵型,形成阵型后可以摘除对方的棋子,形成新的相应的阵型后可以摘除对方相应数目的棋子(跟落子规则相同)。
游戏输赢,直到一方被摘除全部的棋子。
大方溯源
六道大方棋的由来
明朝刘基《灵棋经解》序中有“昔者圣人作《易》,以前民用灵棋象易而作也”。“六道‘大方’地棋”是否为灵棋在野?有待考证。
据刘振峰(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六道大方申请者)推论,当年鬼谷子隐居之地就在古称颍川(现周口市的商水、淮阳一带)。清顺治《陈州志》、乾隆《陈州府志》、民国五年《淮阳县志》古迹章节第十页:“王禅冢,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即今郸城县西部汲冢、巴集北段寨之高丘。
鬼谷子由周口三川而引发“六道”,创造了这种棋类,创始之初,是为了推演战场形势,演练捭阖之术,成就了孙膑、庞涓。
所谓”斩草为马 撒豆为兵 “其实就是这种棋盘上的演练,棋子取材信手拈来。
再后来,苏秦、张仪潜心完善,从“六道”而纵横,成就了一代雄才大略。
由于名人效应,六道大方传播于民间,农民们无聊之时就用它娱乐、消磨时间,暂且忘记饥饿的烦恼和人间的不平。陈胜、吴广也是靠这个“辍耕之陇上”的竞技之术,认识到了人权平等,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
大方文化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皆以其他六国为谋略之对象,而“大方”纵横六道正好体现了这种思想;两千年来,人们的社会理念、价值观念、治国之道、家庭伦理等都突出一个“中”字,如“中庸之道”、“雄踞中原,以驭四方”、“逐鹿中原”等等,都和大方的棋谚相合:“中不中,占当中”、“得了中间方,(对方)不死(输)也遭殃”。
一盘棋就是中华民族厚重文化的缩影。
微信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