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深夜为何要打更?除了报时之外,还有两个不为人知的作用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可以说是更夫这个职业带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在静谧的街道上,打更人的洪亮的嗓音和铜锣的打更声,是夜晚独特的一道风景。他们是古时夜间的守护者,除了报时以外,还有防火、防盗这两个作用,肩负着保证巡逻区域安全的责任。

 

 

从前的更夫通常两人一组,一人提灯,一人敲锣。打更人可以说是古代最辛苦的工作之一,他们整夜不能入睡,每隔一个时辰沿街鸣锣喊话一次,一夜要敲五次。在没有计时工具的时代,更夫就是人们最为重要的时间凭证,也是夜间安全的主要保障。

 

在古代,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所以打更人的工作时间要从晚7点一直到凌晨3点。在古代晚上七点是“打落更”,凌晨三点钟就是五更天,这时百姓们就该起床做家务或者出门劳作,朝中大臣们也都开始准备上朝,更夫就可以回家睡觉了。

 

 

打更时常喊的话除了人们熟悉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还有“寒潮来临,关灯关门”,“防贼防盗,关门关窗”,“早睡早起,保重身体”等等。更夫根据滴漏或者燃香来判断时间,口号也会随着时间或者节气的变化而变化。

 

其实打更人职业最初还与原始的巫术有关,主要作用也不是报时,而是驱鬼。古人迷信,认为夜间鬼门打开,亡魂会来人世间游荡,五更天则是它们回去的时候,此时更夫的作用除了给人报时,还有“给鬼报时”,告诉它们时辰到了,不要留恋世间。故最初的打更人是由巫师担任,后来才演化为民间的更夫。

 

 

在打更过程中,还有着不少讲究,并不是随便敲一敲梆子就行了。七点的打更是一快一慢,连打三次;九点则是连打多次;十一点时一慢两快;凌晨一点一慢三快;凌晨三点五更天则是一慢四快。熟悉更声的人们不用打更人报时,仅仅听到铜锣敲打的频率就能判断出此时的时间。

 

 

打更这个习俗一直在解放前都还存在,曾经的人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有些朝代夜间还有宵禁制度,所以早早就睡下了。解放后生活水平提高,钟表也进了每家每户的家门,打更人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直至现在,这种古老的职业已经濒临消失。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不寐》中写道:“深山五鼓鸡吹角,落月一窗鹅打更。”现代城市中的夜色霓虹闪烁,落月和更声早就不复存在,寂静夜色中硬朗清贞的“小心火烛”声,如今也再难寻觅得到了。

 

 

目前还保留着打更习惯的只有重庆的磁器口古镇,在镇子中每晚都会有穿着马褂、提着灯笼的老者沿街鸣锣,“梆——”在悠远的打更声中,磁器口就迎来了每天的日落。有许多游客因为这一传统习俗的延续慕名而来,夜游磁器口,感受这仅存的古老文化的意蕴。

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