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隐遗密-3300多年前的中华智慧结晶

古人说:不知医者,不慈不孝。其实,不知医者更难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据说这部《玄隐遗密》包含了完整版的黄帝内经,它不仅仅是一部古医书,更是一部能帮你了解自己的书,是一部能让你获取自然滋养的书,是一部能增强自身卫气的书,更是一部可以代代相传的书。

它能启迪你的智慧,提升你的觉悟,帮助你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回归传统,亲近自然,天人合一,让人类朝气健康,生生不息。

这部书虽然是一部医书,但它为了把病看明白,却用大量的篇幅揭示了宇宙文明的真相。

不知医者,不慈不孝

首先,黄帝内经认为宇宙文明归根结底就是光而已。

光者,火之凝也,故字光也。夫光也,火也,吹万物以生气者也。

光也,附水而生气;气搏而为风。风之撼物,曰动。

故火者,动之母也。

用现代物理学解释,光的本质就是波,波的本质就是震动。古人的概念中,波是显性的现象,隐性的本质是火,火才是宇宙中最原始的信息能量体,它游离于宇宙之中,无处不在。道家文化中有个字写作炁,相当于从量力力学的角度来解释,火是一种超然于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等离子状态。

道医和道家文化中有个字写作炁

所以说,宇宙中最为圣洁,最为灿烂的物质存在莫过于火了!火的圣洁是纤尘不容,水的圣洁则是无所不容;火是升腾的、灵动的,水则是下沉的、物质的。而水只存在于特定空间,因此人类的想象和精神可以无极限,身体却只能存在于有限的空间。

火为母者,生动之元也。水为宗者,成长之始也。

之物也,先动之,而后生之。弗动,必不得生也。以其光之和也,物无不应之。气之撼也,物无不动之。有应有动,是谓之生。

阴阳搏而雷电作;水中有之,曰雳。地中有之,曰霹。天地间有之,曰雷霆。

霹者,地怒而震也。雳者,水激而荡也。雷者,气搏而响也。电者,二气交而光也。霹之生,震而动之。雳之吹,泼而扬之。雷之来,风必随之。电之搏,雨必存之。故地霹若龙行,水雳似龙跃,雷电者非若龙之在天,云行雨施如。

这几段话是不是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现代物理学研究生物起源环境,不就是在说水中雷暴现象刺激了生命的诞生吗?这就是八卦中所说的雷风相搏,正是原初地球的风雨雷电让水火熔融诞生生命,生命终结水火分离,正是八卦中的水火不相射。

生命是起源于火、生长于水、最终又毁灭于火。水承载万物只是生命的载体。无机物在水中得火种源滋养、发展演变出生命,最终,生命也会因为火的炙烤失水而毁掉。毁灭就是重生,一个生命的终结或许正是另一个生命的起点。

承天而生者,光也;则地而出者,气也。光生同,同生神,神生活,活生灵。气生形,形生周,周生引,引生则,则生纪。法天,故能克。则地,故能用(物常)。

生命的精神来自天光,形骸来自地气。所以,法天、则地、知时,就是治病的途径。

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得神则生,失气者死。得气者生,失神者病。神者,生之明,活之光也。气者,道之吹,动之泉也。气血和,荣卫通,五脏生,六腑调,神气舍心,魂魄具,乃为人矣。

接着内经开始阐述物常。

夫水也,清气以生物者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是生命之源。

溟溟之生也,鳞以浮;浮者广而大,以其水之积而活者也。渊兮,其生片而坚小,以其水之厚而密也。其渊澄而气限,限而失其活也。故其生少,其物坚。

四足曰兽,兽能走。二止曰禽,禽有羽,羽能飞。

蠢动曰虫,带足者扶,无足者逰。

扶者,勤而行也。逰者,躬而动也。

...

玄隐遗密,作者商代容成公,距今约3300多年。容成氏是黄帝时期的氏族部落首领,曾经协助黄帝完成炎黄融合、统一华夏的宏伟基业。

《淮南子·本经训》曰:“昔容成氏之时,道路雁行列处,托婴儿于巢上,置余粮于亩首,虎豹可尾,虺蛇可跟,而不知其所由然。”到了商代,容成氏的后人容成公见商王苛政暴虐,权力争夺激烈,于是辞归故里,相携志同道合的天下名士十数子,从录者三十人,周游天下,收集远古流传下来的经典,用了13个春秋整理编辑成册,命人流传后世不使佚失。这就是《玄隐遗密》的起源。 随后,天下大乱,诸侯纷争,风云激荡,灰飞烟灭。

《玄隐遗密》传承人为了保存典籍,隐姓埋名,远遁偏远,藏匿山林,依靠口口相传、记忆传承的方法,代代相承。虽然命如游丝,但却历经90代人,历时3300余年,未曾断续。传承人中有神医扁鹊、东海公姬越人等赫然在目。公元2008年,第91代传承人三申道长将其11岁时吟诵、用时7年记忆的40多万字的浩繁古籍《玄隐遗密》公布于众。公元2018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正式刊印发行。此乃中华民族之幸事!纵观人类历史,这种传承方式实属惊人之举!旷世罕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承精神,是博大、顽强、智慧的结晶!

《玄隐遗密》,包含太乙版《黄帝内经》18部,即阴阳、太無、太合、太乙、太初、太始、太易、太素、太始、太无、太微、太樸、太华、太昊、太玄、太冲、太虚、太黄等,共计72卷;《黄帝外经》一部分,即九真要、九常记等,合计18部,共计72卷;另有阴阳大论、龟书等著作,总计42万多字。在上古使用竹简木牍雕刻书写,采用“惜墨如金”的文言文表述方式的时代里,堪称皇皇巨著。

《玄隐遗密》阐述了中华民族所独创的生命哲学,发现了自然万物的阴阳结构原理,揭示了人类进化的起源、疾病医治的起源、华夏文字的起源等;本着阴阳四时,五运六气,由宏观至微观,从经络到臓腑,全面地诠释了人体的机理结构、疾病的产生原由及诊治方法、自然环境与人体相生相克的朴素辩证关系等,取象比类,观天知已,是中华民族先认识自己、再认识世界的真实体现。在远古时代,中华祖先就率先认识到,人类的身体是自然界各种运行规律的集中体现,是缩小版的、自然造就的极为精密的小宇宙,并与大宇宙紧密相连,进行能量互换,大化同圜,运转无端,生生不息。古中华的生命哲学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历史之悠久,智慧之博大,见解之深刻,亘古未有,冠绝寰宇。要想了解古中华的思想史,就必须充分了解古中华的医学典籍。

道生一,一生神(变化莫测谓之神),神生气,气生常,常生用,用生二,二(阴阳)生微,微生化,化生物,物生精,精(气)生命,命生三,三生变,变生果,果生动,动生静,静生长,长生久。

道生纪,纪生程,程生理,理生则,则生法,法生治,治生方。

道圆而有象,象生纪,纪行而有易。

易生程,程生理,理知而有见。//道以理示天下//

见生则,则用而益损明。//理在天地的规则中运行//

明生法,法形而应感附。//明白损益之处,就会想出拯治之法//

附生治,治同而径知若。//治病的方法在于病人与药物之间气的感应,因此,有效无效一剂便知,要想根治在于坚持//

若生方,方,标也,示也,验也。//有了治病的方法,也就知道怎么选药组方了//

物华核而生实,经其历而生果,经其用而知验,用其法而生道。//经过服用,也就知道是否有效//

丕(大)然而化,不形形之以无有,物其微乎窈窈者曰/微/,渺渺以精(气)鼓,吹萬物之以生息,质其妙于闢闔,生成者曰精。其(道)在也物生之,其无也气绝而物死,其能生能化能病能腐,益则为用害则生祸。//道大似无,却影响着万物,无时无刻无地不有//

圜初不易,因其生而有。地极如圓,形曱鱗而坎埕。天穷之,地极之,醇化之,昭变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鸿濛如圆,道在其中,影响着万物//

穷取不方,极咸不类。//聚集各种精气而成万类//

化同不为,变运不贏。

生(之有序)物不殛,蓄(之有纪)应不已。

形式不一,成生不居。

以此治之/道生/。//道生万物,形态各异//

故生有/常/,生之蓄之长之成之。

生之有序,常之若圓,蓄之有紀,长之有机,成之有继。

常之有/用/,闢之闔之若之载之。

用之有经,闢之有纲,闔之有领,若之有引,载之有域。

善其/生/者,不啖失时之物,不为无则之事,不用无常之力,不狎无类之憐,远牲肉而食诸果,若容其心志而衡周动静。//从而引出:养生之要在于饮食清淡动静相宜//

保其生而弗实(圆满)其中,处自然而不欲欲。故其气微其心清其神怡其精盈其形乃真,矫捷而身轻。//养生要身心清净,不可过多念欲//

夫重治者下,重养者上,怜生者上,婪食者下。//道家重养生预防,生活俭朴//

病而用/治/莫若順常而摄。治非恒,恒者宴气而守心也。治非道,道者不失不继不欲不妄也。//治病要顺应自然,遵循天道,从而引出道家的食气静心无欲//

若夫/治/,疏也衡也升也降也。疏者宣而散之,衡者同而匀之,升者扶而明之,降者抑而清之。//治病无非泄实补虚,调整阴阳二气,使之达到平衡//

其/用/也,砭之刺之燔之湯之醴之。砭者伐也,祛污瘀而清者散也。刺者匀也,疏导陈滞而宣化致平也。燔者昭也,消积拔瘀温散寒气也。汤者荡也,升清降浊益损之流也。醴者利也,温中暖骨舒筋血也。//砭刺灸汤酒是其用法//

故砭,能出其濁而致龢。

刺能抑实而补虚。

燔能暖寒滞而散郁热。

醴能升阳而温血。

汤唯能全其功者物之会也。//汤药最好,所以下面着重介绍药性的四气五味//

汤之治/味/而已,味者/质/之所度量也。//药材之质影响着其性味//

故苦者清下利浊,

咸者益水矫形,

甘者补中利下,

酸者收敛化消,

辛者发越扬表。

一味二物,因质之虚实而用异。同物伍适(配伍),因其化而果歧也。//治病无非是借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对病邪进行相克相补//

物因器而异,味因法而则。故药之用,则而见歧,华而后果。方之异而气异,故药有不益之方,味有随时之变。凡吾后者,谨而慎之,衷而勉之,勿酏(清酒)贪天而遗其害焉,勤之任之/神/自得矣。//开方用药要进行辩证,病人自己也要注意饮食起居,不与天道作对//

灋:法

暦:历

曆:历

攝:摄

實:实

雖:虽

酏:清酒

《玄隐遗密·黄帝内经》曰:“上古也,民生樸。其情恬淡,皆养乎天命。作于春秋,摄养于冬。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其皆应乎常,安于自然之宇,无虞者也。”

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