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传闻中采日月精华,是如何采集的呢?

很多人都在小说或者影视剧中听说过日月精华这个词,说这个日月精华是天地造化之物,不论是修炼还是锻造兵器只要有日月精华融入,那么就能提高好几个档次。

那么问题来了,这日月精华有大造化之说是从何而来呢?

首先日和月对于地球和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存在,而在历史上,不论是哪个地区都流传着日与月的传说,人类对于日月的崇拜可以说是从诞生智慧萌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随着时间逐渐推移,在世界别的民族还在顶礼膜拜日月之时,东方世界的华夏人竟然打上日和月的主意了

在华夏古人眼中日月蕴含的能量是无比强大的,那这样的能量能不能为我所用呢?

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截取日月能量为我所用的概念诞生了,这种概念对于后世也影响巨大,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等等一系列高科技产物就是从这种概念中诞生的。

华夏是世界第一个发明镜子的国度,也是唯一一个用铜镜用得出神入化的国度,能把铜镜玩出透光成影,而同时期的其他民族大部分都还在用水来当镜子

阳燧取火

华夏也是第一个使用了聚光生热原理的国度,这种技术在华夏古代称之为阳燧

公元前1000年,在世界许多民族还在钻木取火时,华夏就发明了阳燧取火,“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

阳燧取火

而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已指出:“人应当负日之暄也。”

什么意思呢?

大意就是:人应该多晒晒太阳,太阳可清除病害

科学也表明日光浴可有效杀灭皮肤上的细菌

而这种先有概念,再有实物,即古代所说的从无到有。

华夏古人有了这种概念,自然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相应的尝试,除了进行唯物的研究,还有一种唯心的研究。

下面我就来说一说,道教对于日月能量的唯心使用方式 ,当然了,这不是在宣传封建迷信,只是研究探讨古文化以及历史演变。

这个唯心的研究叫“采日月炁”

要想采用日月精华,首先得沐浴,因为道教对于个人卫生是比较注重的,尤其是在采炁请神当中,必须要净口、净手等等

今日在这里就讲解一些采月炁之法,不讲日星二者,同时再次声明一下,反对迷信,相信科学。

《紫虚元君内传》云:“夫建志内学,养神求仙者,常当数沐浴以致灵气,玉女降祥,不沐浴者,故气前来,三宫秽污”

采月日之炁时可用《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所记载的沐浴方“上学之士,服日月皇华金精飞根黄气之道,当以立春之日清朝,煮白芷、桃皮、青木香三种,东向沐浴。”

道教传闻中采日月精华,是如何采集的呢?

“复於望日,存自己如昆仑山,身坐山顶,山下大海,月轮初生,咽津三过,叩齿三通”咒曰:“真景初生,阴中至阳,水泛玄轮,金露微芒,津源畅通,辉映琼房,气增光盛,服御飞翔”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简单翻译一下:“日走后,我把我自己的肉身想象成是昆仑神山,自己魂魄坐在昆仑山顶,而脚下的大地不在是大地,而是海,这不是一般的海,是昆仑神山下的弱水,可沉万物,所以只能飞过去,当月亮出现,我吞咽口水三过九次,布泽五脏,然后口空咬牙三遍,就念咒”

道教传闻中采日月精华,是如何采集的呢?

这里再给各位分解一下,昆仑山是道教神话中的神仙之庭,只有神仙才能前往居住的神山,自己在昆仑山顶坐着,不就是神仙吗?凡人不会飞,当然过不了弱水,会飞的只有神仙尔。

这等同于自我催眠,在潜意识中强化自己的各项属性。

既然是一种唯心的研究,那么自然会诞生一种唯心障碍,和唯物相同,只要攻克难关,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故道士们采日月炁时要防止境魔,阴魔,阳魔,天魔

在采日月之炁时,一般道人们会布置好法坛护身,如当代网络修仙小说中的阵法

同样一般情况下是布三十六天罡雷坛,以之护法或者六丁六甲之类,切记不要布七十二地煞坛,七十二地煞虽厉害,但太凶了,和福建民俗文化中的官将首一样,管杀不管度。

道教传闻中采日月精华,是如何采集的呢?

我用一个故事再来简单的说一下

道人布坛以神咒导引月华下落,以神符收摄月华似水银铅汞,阳精似黄金月华毫光入口,以神符收摄入腹,吞咽之间,汩汩有声,落入腹中,咚咚作响,宛如雷鸣,渐渐归入五脏只是静静盘在法坛之上,双目微阖。 

有如此之感后,道人需抱定守一且结印

此道人结子午印,观想紫河车,承载五脏精微之气,搬运月华,穿紫府,过丹台,上卤门为元神胎光洗练,过上下脊柱十二重楼,径归双肾。  

这个步骤,乃丹功次第,术语诗曰:“烹成不死铅中汞,结出长生水里银”

也就是以胎光洗练月华,烹作水银。  

后面河车运汞归双肾,也有名堂,叫“河车搬运下精宫”,这些功夫,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道教传闻中采日月精华,是如何采集的呢?

凡丹书传承,都以各派术语编成丹诗,他人侥幸得去,没有深厚道学修养或师父耳提面授,如看天书。 

所以什么捡一本紫府天书或地阙金章自学自练什么的,当笑话听就成。

好了,这篇文章就到这里,此文仅个人所妄语,我们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微信打赏

    A+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发布日期:2023-07-16  所属分类:民间传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