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营养十分丰富。
红薯中含有大量的糖、蛋白质、脂肪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能有较好地为人体所吸收,防治营养不良症,对中焦脾胃亏虚、小儿疳积等有益;
红薯中所含有矿物质对于维持和调节人体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含的钙和镁,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
红薯中含有一种矿物质,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活性氧是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故红薯抑制癌的作用十分明显,能够防治结肠癌和癌;
红薯中的绿原酸,可抑制黑色素的产生,防止雀班和老人斑的出现。
此外,红薯还含有大量黏液蛋白,预防胶原病发生。
红薯所含黏液蛋白能保持的弹性,防止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预防硬化作用;
总之,红著在抑制老化,保持弹性,减缓机体的衰老功能上有着很大优势。
粉条是以红薯为原料,经磨浆沉淀加工后,制成的丝条状干燥的特色传统食品。
相对于新鲜红薯,除了更容易储存,还有了更丰富的烹调方法。
民间有句俏皮话叫“穷吃细讲究”,肉不够、粉条凑,各种用粉条仿效肉味、搭配肉味的烹调方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粉条在我国至少已有1400年历史。最初,粉条原料以豆类淀粉为主,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从粉英(淀粉)到粉饼(粉条或粉丝)的工序。宋代陈叟达所编《本心斋疏食谱》中提及“碾绽绿珠”,形象描述了绿豆粉丝的做法。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玉米、甘薯、马铃薯先后传入中国,粉条原料更丰富,在同样的烹煮条件下,薯类粉条更软滑,兼具动物纤维和胶原蛋白的口感。
手工制作粉条,按比例混合芡和粉坨后,便可以漏粉了。
这是粉条变身的关键一步,粉条粗细是否均匀,全在漏粉技巧的把控。
漏勺或漏瓢要端稳当,粉坨置于中心,用手不断匀速拍打,一根根粉条便从几十个孔洞中漏出,落入沸腾的大锅里,粉条煮熟了,再入凉水冷却,挂在室外晒干便可加工食用。
在盛产粉条的村落比如火星阁,一挂一挂金线般的粉条晾晒着,织成一片黄金世界。
粉体是最不矫情的食物,但凡在荤菜里加一点粉条,再用几分烹调小技,都能风味绝佳。
在广大的华北地区,人们好吃面食,红薯粉条堪称面点馅料的主宰,将粉条剁碎成馅,拌上豆腐、韭菜、鸡蛋、肉末,混入姜蓉、葱白,淋上花椒、八角、茴香烹炸的油汁,再包入烫面擀制的皮中,用油煎成金灿酥软的,或荤或素的合子、水煎包、馅饼。咬一口,红薯粉条的软糯中透着筋道,浓香四溢。
不论城中市肆还是乡镇闹集,只消半间瓦房,或是一个伞帐、一辆小三轮,凭着一副锅灶和一二人手,如此简单的家什,也能迸出水煎包的馥郁。
大清早,在随意支起的小吃摊前落座,有土著人,也有他乡客,配着胡辣汤、豆腐脑、米粥豆浆,唏哩呼噜,给那些即将奔波一日生计的人们,提供着体力的营养,也给予他们抚慰与安详。
粉条不仅能烘托肉味,还能模仿肉味。河南洛宁的名吃“蒸肉”,源自旧时贫苦人欲食肉而不得的诉求。
这一吃法延续至今,将红薯粉条与猪油(在物质比较丰富的今天,还会加入排骨或五花肉)、葱蒜、面粉、面酱等物拌匀,包裹在面积比蒸笼还大一圈的薄面皮中蒸制。
粉条蒸好之后,根根分明,不发黏,有嚼劲。明知是在吃粉条,但浸透了肉香的粉条,香而不腻,比肉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