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其色清脆、明亮、穿透力强,这是大家的共识,以唢呐来助兴、宣传扩大其影响,也是其它乐器无法替代的。在中国中原广大城乡,民间鼓乐班的演奏活动,热热火火、非常活跃,不出十里八村就可以找到几个唢呐班。
据民间艺人介绍,中原地区的民俗活动中,过去有十二种活动需要用唢呐来助兴。即1、小孩子满月;2、作九;3、祝寿;4、红、白事;5、还愿;6、清明节祭祖;7、认干亲;8、迎接新官;9、娶鬼妻;10、斩人吹尖子号;11、拜朋友;12.城王爷出城等。
由于这些民俗活动的存在,使众多的民间艺人走上了职业演奏家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原人民的生活逐步富起来,喜事也越来越多,用唢呐来助兴也成为一种新的习俗。
唢呐不仅在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中使用,厂庆、店庆、开张剪彩等项活动中,也要请民间鼓乐班来吹奏庆贺。尤其是红、白喜事(即:婚事、丧事)更是如此。
农村有这样一种说法:“七寸唢呐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它,闷声闷气蛮难受”。一般红、自喜事都要请1-2班鼓乐班来助兴。
曲目有《一枝花》、《全家福》、《三八板》、《抬花轿》、《百鸟朝凤》等。吹戏、咔戏在部分老年观众心目中有较深厚的基础,什么《三哭殿》、《卷席筒》、《断桥》、《朝阳沟》、《南阳关》等等,一吹就是几个小时。特别是吹奏流行歌曲、电视插曲,在鼓乐班成为一种“时髦”,很受年轻人欢迎。吹奏形式由原来的单笙独笛,(笛,这里指唢呐)发展为中西混合:唢呐、笙、笛、弦、铜管、电声,带舞,带唱,灯光,音响也走上了农村的土台子。
微信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