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蒸枣山是豫东平原一带很多家庭的必走程序,从大年三十开始,就要摆上堂屋正中的供桌上,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撤下。
为什么豫东人对年前蒸枣馍这么重视呢?
据民间传说,这种风俗是对从山西洪洞县枣林庄迁来的祖先的纪念。
明朝初年,黄淮平原发生水灾后,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当时,山西收成好,人们生活富裕。朱元璋就下令从山西移民。
把老百姓都聚集在山西洪洞县枣林庄,统统迁居河南。枣林庄人在黄淮平原落户后,仍思念着家乡的亲人。每到过年,就在宗庙里祭奠祖宗。由于枣林人子孙多,祭拜时宗庙里容纳不下,他们就用泥巴在家里塑起泥山。后来在蒸年馍时,有人用面做了个山形馍,上面插上红枣,以表示对家乡的怀念。大家见了。觉得这样又美观又实用,于是纷纷仿效,就形成了年前蒸枣馍的习俗。
但也有民间传说蒸枣馍是为了纪念祖居地枣林庄,而枣林庄不在山西在山东。
据说元朝末年,山东枣林在有弟兄三个,父母去世后,弟兄三人以卖油盐勉强度日。一天,有个财主看弟兄三个身强力壮,便起了坏心,他让弟兄三人到自己家里帮忙,答应年终付工钱。一年到头,弟兄三人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牛马饭。到了年终,财主不仅不给钱,还故意找理由刁难他们。老二一气之下,一锄头把财主砸死了。为逃避官府的追捕,三人吩头到河南避难。
临分手时,弟兄三人约定。每年腊月二十八,三人都回枣林庄。
从那以后。弟兄三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老三在河南落户了,他非常想念两个哥哥。临咽气时,他嘱咐子子孙孙,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八,一定要蒸个枣山年馍供在堂屋。
后来,“河南山东一家亲”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每到腊月二十八,枣林庄的后代都要蒸个枣山馍,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才就着油馍卷把枣山吃了。
不管枣林庄在山西还是在山东,从这两则传说来看,河南的枣山年馍都与人口迁徙有关系。
这种风俗的形成,隐含着一段辛酸的历史。受这些传说的影响,直到现在,民间还保留有春节用枣山年馍祭祖的习俗。
到了腊月三十这天,年前的准备都已就绪,人们请出神像和祖宗牌位,把枣山年馍和其他供品恭恭敬敬摆上供桌。供品的数量和品种没有严格规定,但枣山年馍却不能缺少。枣山年馍一直供到农历二月初二。
枣山年馍除了祭祖之外,还可以当作节日礼品,它和枣花馍一样,都是外祖母给外孙准备的特殊礼物。农历正月初二,是民间传统的拜节,凡出嫁的闺女都要带上儿女回娘家探望老人。在娘家,母女共叙离别之情,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返回的时候,外祖母要送给外孙一个枣山馍,送给外孙女一个枣花馍,这叫“抱枣花”。此低一是表达了外祖母的愿望,希望外孙家快快富裕起来。二是孩子母亲希望孩子抱了娘家的枣馍后,会像枣山枣花一样健壮美丽。
民间有俗语说:“外孙要想暄,姥家去搬山。” 更为有趣的是,在周口地区的太康、郸城等地,由于出嫁的女儿有春节期间给娘家送大馍的规矩,于是当地人便直呼女儿为“大馍”,在当地夸赞别人家的女孩,经常有这样的对话:“这是谁家的大馍长恁漂亮?”“是俺家的大馍。”
说起抱枣花习俗,民间还流传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他当上内阁总理大臣以后,个别项城老乡就进京找他,想谋个一官半职。
这天,来了三个自称河南项城的人,袁世凯听他们说话,清一色的项城口音,可问到项城的风俗民情,却支支吾吾,躲躲闪闪。
袁世凯知道社会上流传有“学会项城话,就把洋刀挎”的说法,表面上装做很客气的样子推荐三个项城老乡到皇上招纳贤士的“聚贤堂”考试。谁知他们一看考题,个个傻了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大写不出一个字来。
正在这时,门外又来了一个名叫赵国贤的项城人,此人身强力壮,站在那里,好似一座黑色的铁塔。他拿起考卷一看,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原来,纸上的考题是:“总理给外公拜年,回来时拿点什么?”
只见赵国贤不卑不亢地说:“这有何难,拿个枣山馍就是了。”
袁世凯一听,开怀大笑:“着哇!我们项城有外孙搬他姥姥家的枣山,日子越过越喧的风俗,你答的对!”
接着,他命令把二个假项城人拉下去痛打一顿,驱赶出城。赵国贤力大如牛,袁世凯就留他这位老乡当了贴身保镖。
这是流传在河南项城、西华一带的民间传说,不管其真实性如何,故事以抱枣山馍为考题,还是很有意思的。
微信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