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冢铺学堂(又称百冢埠师范学堂)是河南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由清末重臣张镇芳于1907年捐资创立,其遗址位于今河南项城市永丰乡(原名百冢铺)南1公里、106国道东侧300米处。学堂的兴办时间早于河南大学6年,是河南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之一,对地方教育发展影响深远。
张镇芳(1863–1933)为项城闫楼村人,光绪壬辰科进士,历任长芦盐运使、署理直隶总督。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他捐银6万两(其中3万两用于校舍建设,3万两存淮阳盐场生息作经费)创办该学堂,旨在响应清末新政“兴学育才”的号召。此前他已在保定捐建师范学堂,此次为回报桑梓,推动河南新式教育发展。
学堂名誉校长为袁世凯(张镇芳表兄),其题写“尊师重道”匾额悬挂于大门;校长黄承恩(湖北人,直隶盐务处提调)负责实际管理,师资包括任镜海(巩县举人)、师景舜(睢县举人)等名士。
学堂占地50余亩,历时1年建成200余间灰色平瓦房,采用五进院落布局,融合中式礼制与园林美学:
一进院:苏州园林风格,设奇花异草、假山怪石、小桥流水,兼具休憩与审美功能;
二进院:东西斋舍相对,为师生生活区,环境幽雅;
三进院(中院):核心教学区,含雕梁画栋的讲厅及两侧教室;
四进院:宽敞餐厅及配套厨房;
五进院:文体区,设阅览室、俱乐部、游艺室及藏书6000册的图书室,长廊绘有颜回、朱熹等72先贤画像 。
大门由石狮守护,影壁墙书《学务纲要》语录:“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法,以练习艺能为致用治生之具”,凸显“中体西用”办学思想。
教育特色与历史沿革
(一)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
- 分科教学:设“文科”(修身、教育学、英语、历史)与“实科”(博物、地理、数学、体操等),兼顾人文与实用技能
- 创新方法:突破传统私塾模式,采用“大课+辅导讨论+自学”形式,注重实践能力
- 附属设置:配套高等小学堂作为实习基地,形成师范教育闭环。
(二)改制与停办
- 1908年:更名为“项城县中学堂”(省属中学),招生400人,隶属陈州府
- 1909年:增设为百冢铺中学堂,增设养蚕、染织等实用专业,学制延至4年
- 1911年:因辛亥革命爆发停办,学生提前毕业,校舍逐渐荒废
(三)人才培育与社会影响
学堂培养的毕业生多成为地方精英:
- 从政者:如张树彬(绥远都统公署秘书长)、郭景岱(豫省参议员);
- 教育界:郭景衡(淮阳师范校长)、马培宇(省教育厅督学);
- 文化商界:萧佩兰(项城商会会长)、赵国显等终身从教者 ,
- 10名保送北洋师范的学生成就尤为显著,推动河南近代教育转型。
如:张树彬曾任民国时绥远都统公署、鄂豫皖绥靖公署秘书长;郭景岱曾任豫省参议员、第九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郭景衡曾任过淮阳师范校长、项城县参议长;马培宇为省教育厅督学,张春堂、王学周、黄作霖曾任县教育局长;萧佩兰、高积培为县商会会长,还有桃李满天下的赵国显、张宗孟(希贤)两位老教习,一生从教。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改为百冢铺中学堂,并增设养蚕、染织等专业,学制4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堂停办,学生提前毕业。民国初年,这所学校由于多种原因逐渐荒废。 遗址处现为居民可耕地,中间散落砖、瓦残片,房基依稀可见。该遗址的发现对了解项城教育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微信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