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自古中华饮食便不只追求味觉之愉,更蕴藏着强身养颜的智慧。
火皇(即燧人氏)教民熟食,不仅为告别茹毛饮血,亦是为祛病健体——火食即是最早的“食疗”。这份以食为养、以防未病的传统,至今仍是我们应对健康挑战的根本智慧。
如今,伴随糖尿病等慢性病激增,以及西药副作用引发广泛关注,人们重新将目光投向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同时,在短视频时代,“颜值经济”也推动养颜膳食需求大幅上升。这一趋势甚至带动了中药材市场价格的整体波动。
例如,项城周边多家农场开始规模化种植瓜蒌——其果实“栝蒌仁”可化痰散结,根茎“天花粉”更是治疗消渴(糖尿病)的良药,因而供不应求。
然而,药材虽好,却不可盲目自用。如瓜蒌虽药效显著,却不可生食,须经配伍炮制,方能安全见效。
这也提醒我们:食疗并非简单“吃草药”,而是融合药理、体质与烹饪的系统学问。个体不宜自行套用方剂,而应在专业指导下,结合自身体质进行调理。真正的健康,来自于对食物本质的理解,对身心状态的觉察,以及一份传承千年的饮食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