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
要懂“上下”,先得明白古人如何看待方向。
在中国传统里,“北”是尊位,“南”是卑位。皇帝坐北朝南,臣子面北称臣。于是,“北上”是朝向尊贵,“南下”是去往卑处。这套规则,深深烙印在语言里:上京赴任,下放劳改。
-
厕所为何在“上”? 传统民居中,厕所多建于东北角或西北角——都在院落的北部。从正房出发去厕所,是向北走,故称“上厕所”。 -
厨房为何在“下”? 厨房常建于东南角,位于院落南部。且厨房属“烟熏火燎”的劳作之地,在“君子远庖厨”的观念下,地位不高。故而去厨房是向南走,称“下厨房”。
房子的格局,就是一套写在地上的密码,告诉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位置。

除了方位,还有一个极重要的现实因素:古代的厕所,是真的要“上”去的。
为积肥或养猪,厕所常被架高,形成“干栏式”结构。欲如厕,先得登几步台阶。这个“上”的动作,让说法变得名副其实。更微妙的是,用“上”而非“下”,在语言上避免了“掉下茅坑”的不祥联想,体现了民间语言避凶趋吉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