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进入人体后,并非随机乱窜,而是有选择地作用于特定经络和脏腑。
现代科学已证实,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宏观的天体,宇宙万物都在以特定的频率振动。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系统,以及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固有的能量振动频率(在中医体系里,这种频率的属性用“阴阳五行”来刻画和描述)。
当食物(能量源)的振动频率与人体特定脏腑经络(接收系统)的固有频率精确匹配或成特定谐波关系时,就会发生谐振,能量得以最有效地被靶向吸收和利用。
古人通过“取象比类”(色、味、形、质等),本质上是对食物复杂频率特性的一种高度简化和有效的“标定”方法。例如,将频率特性表现为“辛散、升发”的食物,标定为“木”频。
人体是整体。在补益一个脏腑(如补肺)时,必须考虑其对他脏腑的影响(如肺金过强易克肝木),并通过配伍预先进行干预和平衡。
纳音五行所揭示的先天体质,决定了不同个体对同一食疗方的“反应强度”和“敏感度”不同,因此剂量(比例)必须个性化调整。
明确解决主要矛盾的“君”食,配合发挥协同、辅助、制约作用的“臣、佐、使”食,形成团队作战,而非单兵突进。
配伍比例:基于“五行生克”的动态调节算法
-
依据:当前最突出的病症或体质偏差(如纳音“涧下水”体质者,近期因劳累导致“脾土”虚弱)。 -
目标:确定食疗方的“君主”,即核心食材。例如,选择小米(黄色,入脾经) 作为健脾益气的君食。
-
“臣”食(加强核心效果): -
逻辑:“同气相求”。选择与君食归经相同或相生的食材。 -
本例:可加入山药(白色,入脾肺,土生金),加强健脾之力,兼能益肺。
-
-
“佐”食(制约潜在副作用): -
逻辑:“防微杜渐”。根据五行生克,预判君食过强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前加入制约食材。 -
本例分析:过度补“脾土”(小米+山药),可能克制“肾水”(纳音本已偏寒),或导致“心火”(母病及子)不足。因此,需佐以: -
制约过克:加入少量黑米/黑豆(黑色,入肾经,水),预先巩固肾水,防止脾土过亢克之。 -
兼防子脏:加入少量红枣/桂圆(红色,入心经,火),温和助心火,因子(火)得母(土)荫。
-
-
-
“使”食(引导与调和): -
逻辑:“引经报使”。加入能引导诸药力直达病所,或调和诸药性的食材。 -
本例:加入生姜(辛散,入脾胃),既能增强健脾效果,其辛散之性又可防止滋补腻膈,调和全方。
-
-
君食:剂量最大,占主导地位(如小米占粥底的70%)。 -
臣食:剂量次之,辅助君食(如山药占20%)。 -
佐使食:剂量最小,起调和、引导作用(如黑米、红枣、生姜共占10%)。
真正的食疗高手,是一位精通“体内五行生克政治”的“平衡大师”。您有需要的话,可以让我们的营养师,给你搭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