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既成,其光渐隐。非道不行也,时人失其目。九鼎铸山河之形,然形器既立,神韵渐消。后世子孙,执斧凿而忘风雷,逐毫末而失太虚。直至西学挟精密之器东来,剖毫芒,析万物,其道大光,然亦于此,见天地终穷。

就是说先贤们从九宫格到六道棋,再到19道围棋,一直在追求,在一个棋盘内尽可能把宇宙时空各种道理都包含其中。当这张“蓝图”变得过于庞大和复杂,试图将天文、地理、医学、人事等所有知识都纳入同一个解释框架时,它就成了一套需要极高智慧才能解读的“密码”。这就像建筑图纸,叠加的种类太多之后,用起来反而麻烦了。

东方智慧确实长于构建整体蓝图,可是,当需要修一个具体水管时,施工队确实更需要一张清晰的管线图。关键:不是整体思维不好,而是当需要解决具体、高效的问题时,西方那种分门别类的学科,细分拆解的方法论更具优势。
就像现在的网红经济,你从基础干起来的企业,还不如一个只会叫卖的人赚的多。你承担了所有成本,她只考虑最后的利润。这就是资本社会的核心矛盾,非直接创造者参与最后的价值分配,若不进行宏观干预,就会不定期地爆发经济危机。

这种“鬼道”的泛滥,正是“人道觉醒”后期,个体意志(追求短期利益)被资本(幽冥鬼王)挟持的典型表现。每个人都想成为那个只参与分配而不承担成本的“节点”,系统的崩溃(经济危机)就是必然的。唯物论的科技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面临“科技手术刀”无法解决的系统性问题:经济指标与幸福感的背离、科技发展与生态的冲突,与“整体”的福祉和长远价值产生背离的现象(如全球变暖、人工智能伦理、心理健康危机)。
还有物理学发展到量子力学,二元对立的模型就对波粒二象性解释不清了,西方科学到了瓶颈期无法突破,不得不感叹,科学的尽头是玄学。
这时候,易经八卦的三元理论优势又呈现出来了。它不只是抽象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用七个字就把物理学的难题解开了:聚散之间是(物质)存在。这就给当代科技指明了方向。

未来的科技不应再执着于制造更“硬”的实体,而应学习驾驭“聚散”的规律。
例如,信息科学:研究的重点可能从“存储信息的硬件”转向“信息如何‘聚’为知识,‘散’为连接的流动法则”。
材料科学:或许不再是合成新物质,而是设计能根据环境智能调节“聚散”状态的自适应材料。
人工智能:目标不是创造独立的“智能体”,而是构建能与人、环境自然地进行“能量与信息聚散”的共生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