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烟火人间 > 故事

田闢读书阁:一砚墨汁见风骨,三载寒窗铸忠魂

在项城王明口田老家的乡土记忆里,矗立着一座名为“田闢读书阁”的精神地标。这里不仅是田氏十世祖田闢的苦读之所,更是一段关于专注、气节与家国情怀的传奇开端。

墨汁当蒜:专注到极致的入魂之境

田闢自幼聪颖,却选择了一条最为孤寂的道路。他闭门苦读,足不出户达三年之久,留下了“三年不下阁”的佳话。其专注至何种境地?一则轶事足以窥见:

某日,家人送来饭食,有馍、有汤、有蒜泥。待收取碗筷时,却发现蒜泥原封未动,砚中墨汁却已见底,而田闢的唇边满是墨痕。原来他专心致志,竟将墨汁误作蒜泥蘸食而浑然不觉。

此等“食不知味”的专注,已非寻常苦读,而是一种心神与学问完全交融的“入魂”之境。正是这般心无旁骛的淬炼,才让他在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高中进士,官拜内阁中书。

田闢读书阁遗址

宦海浮沉:浊世中不折的清廉风骨

然而,身处明末昏暗的官场,清廉刚正者往往步履维艰。田闢因遭地方豪强与藩王勾结诬陷,身陷囹圄。幸得正义同僚力保,经皇帝派人复查,真相大白,他才得以官复原职。这番经历,恰是他在读书阁中涵养出的那份浩然正气,在现实风雨中的第一次淬炼。

末世悲歌:愚忠背后的气节与抉择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1644年,田闢奉旨随鲁王南下闽中“劳师”(实为督战),抵抗农民起义军。在大势已去、粮尽援绝之际,他选择了最为悲壮的方式践行臣节——召集残部,死战到底,最终殉国。

他的“愚忠”,在今人看来或许过于执拗,但其背后,却是那个时代士大夫“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坚定信念,是他在读书阁中日夜研习圣贤书所烙印于灵魂深处的气节。

田闢读书阁遗址

阁楼遐思:精神地标的文化回响

关于田闢当年闭门读书的确切地点,族谱记载为“关帝庙”,而后世却更愿称之为“读书阁”。这一字之差,或许正体现了民间的智慧与选择:“阁”字更传神地捕捉到了那种超然物外、潜心向学的精神姿态

如今,“田闢读书阁”已超越了具体建筑的存在,化作一项文化遗产。它提醒着我们:

  • 于个人,那份蘸墨而食的专注,是成就任何事业的根基;

  • 于家国,那份宁折不弯的风骨,是支撑一个民族脊梁的力量。

这片遗址所守护的,不仅是项城田氏家族的记忆,更是一种穿越时空,关于“读书”与“气节”的永恒命题。